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德国在涉台问题重蹈覆辙,为沈伯洋打开大门,德财长访华再生变数

0
分享至

前不久,德国外长因为管不住嘴导致访华失败,这边德国财政部长克林贝尔马上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又一场关键的访华行程,试图为德国岌岌可危的制造业供应链寻找出路。

可就在这个敏感时刻,一个被大陆明确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的沈泊洋,却被德国邀请,奉为座上宾。这个看似矛盾的场景,折射出德国对华政策深处的内在撕裂。

那么,德国此举到底想要释放怎样的信号?真要让财长访华事宜也沦为泡影吗?



油门踩死刹车抱死

德国强大的经济机器构成了其对华政策的“油门”,这一点毋庸置疑。克林贝尔筹备中的访华之旅,其目标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那就是直奔稀土问题而去。这种战略资源,早已成为德国汽车工业、高端制造业乃至整个绿色转型计划的命脉。

当中国在10月9日发布新的出口管制政策后,这股焦虑瞬间在德国政商两界引爆,这已经不是杞人忧天。麦肯锡的一份报告冰冷地评估,一旦稀土供应被切断,德国的GDP可能会蒸发掉整整9个百分点,换算成欧元,那就是惊人的3700亿。



这还不是全部,在这条生死攸关的供应链上,还拴着数百万德国人的饭碗。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CEO凯礼前不久的公开喊话,几乎是在恳求德国总理尽快动身前往中国,修复正在变得脆弱的双边关系。

这背后,是今年前八个月高达1634亿欧元的贸易额,是中国作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沉重分量。



然而,就在经济引擎轰鸣着要求向前冲的时候,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却狠狠踩下了“刹车”。联邦议院在11月12日之后举办的那场听证会,就是最典型的“政治刹车”行为,议题听起来冠冕堂皇:“独裁国家虚假信息对民主与人权的威胁”。

受邀出席的沈伯洋,在德国国会门口毫不避讳地自称“台湾立委”,宣称自己是为“自由民主”作证。这种将意识形态置于经济现实之上的做法,在德国政坛并非首次。就在上个月,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的那次访华行程,就已经上演过一次。



他嘴上一边说着支持“一个中国”,一边又加上各种“自定义”的注脚,声称要“自己决定”如何执行,甚至警告中国“不得动武”。结果呢?他连负责稀土出口管制的部门负责人的面都没见到,行程被迫“缩水”。

经济的巨大拉力与政治的强烈阻力相互撕扯,让德国的对华政策原地空转,在“进一步,退半步”的尴尬循环中不断消耗着宝贵的时间和机遇。



政府救火议会点火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德国的行政体系与议会体系在对华问题上,几乎是各行其是,功能完全脱节。一个在努力地务实“救火”,另一个则在尽情地进行政治“点火”,导致整个国家对外发出的信号极度混乱,严重损害了政策的可信度。

以克林贝尔为代表的政府行政官员,他们的行动逻辑非常清晰,就是要解决国内的实际难题。无论是高昂的能源价格,还是日益严峻的产业外迁风险,都需要与中国进行具体的合作来破解。他们的外交,是结果导向的。



就连上次访华失败的瓦德富尔,事后也不得不通过电话向中方解释“误会”,这种补救行为恰恰说明,行政系统在制造了摩擦之后,最终还是需要回到务实沟通的轨道上来,因为现实问题不会因为喊几句口号就自动消失。

但议会山上的逻辑则完全不同,议会更像一个舞台,它为沈伯洋这样的人物提供讲台,本质上是一场面向国内特定选民和政治光谱的“表演”。其主要目的不在于解决德国的稀土焦虑,而在于展示一种捍卫所谓“普世价值”的姿态。



议员们常常以“议会独立”或“言论自由”作为挡箭牌,巧妙地规避其行为对国家整体外交利益造成的巨大冲击和负面影响。这种结构性的功能脱节,连执政联盟内部都看不下去了。

社民党就曾公开批评外长瓦德富尔的失败访问,并呼吁德国的对外政策应该回归对话,避免无谓的意识形态对抗。这番来自内部的批评,恰好印证了这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混乱局面是真实存在的。



一个想解决问题,一个想宣示立场,这种撕裂让中国这样的合作伙伴感到困惑,你根本搞不清哪个声音才能真正代表德国的意图。这种不确定性,从根本上侵蚀了双方的政治互信。

忘了自己怎么来的

德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的模糊甚至纵容的立场,不仅仅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严重误判,更是对其自身历史经验和中德关系基石的一种背离,这正在引发一场深层次的信任危机。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在中国眼中,有一个关键的先例永远无法抹去:当年在德国统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中国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这份支持背后,是两国对于“国家主权与民族完整”这一核心原则的深刻相互理解。

这种基于历史的共识,构成了过去几十年中德务实合作最为重要的情感和道义基础。它意味着,双方都理解,领土完整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不可谈判的底线。



然而现实呢?德国如今的行为却与这段历史记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柏林一方面在口头上承认“一个中国”,另一方面却为沈伯洋这样的人提供国际政治舞台。

要知道,中国公安机关已在10月底对其策划“台独”活动进行立案侦查,其创办的“黑熊学院”也被指控为向岛内民众灌输“仇中”思想的工具。



从中方的视角来看,德国的这种做法不仅是外交上的失礼,更是一种近乎“背信弃义”的行为。这相当于德国在自己曾经深深受益的原则上,搞起了双重标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早就把话说得很明白: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没有“自定义”的空间。

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快速消耗掉中国对德国长期积累下来的战略信任。正如中方发出的警告——“机会不是给背后插刀的朋友的”,一旦信任的根基动摇,所谓的“伙伴关系”便岌岌可危。



结语

克林贝尔的访华行程能否最终成行,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外交访问,它更像是一块试金石,将检验德国究竟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意愿去弥合其内部的分裂。

如果柏林继续放任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状态,那么它不仅可能错失解决自身经济困境的良机,更将在风云变幻的大国博弈棋盘上,彻底迷失方向,丧失主动权。



对德国而言,眼下最紧迫的任务,或许并非制定什么宏伟的新计划,而是在内部真正达成共识,找到一个能够清晰、统一对外发出的声音。否则,这个撕裂的巨人,将难以在复杂的国际舞台上稳步前行。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乐天闲聊
乐天闲聊
每一个事物,都有正反面。 带大家用独特的视角看待事实真相。
528文章数 4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