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凭什么敢和中国开战?
这个问题,毛主席想了十天十夜都没想通!
可更令主席想不到的是,率先挑起战端的印度,居然仅仅4天主力就被解放军击溃!
![]()
而在中国看来这历史上微不足道的一战,竟然在印度眼中是彻底打断了他们国家的崛起!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毛主席如此小觑印度?
被解放军仅用4天就击溃主力的印度,到底是从哪里借来挑衅中国的底气?
小觑印度
“我想了10天10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毛主席身为料事如神、指挥过大小无数战役的军事统帅,竟然会对印度的军事行动感到困惑不已!
难道是印度的军事行动,真的连毛主席也看不透?
其实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印之间不会真的打起来!
![]()
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印度都不应该、也不敢对中国动手!
看看当时的中印关系,就知道这种判断并非毫无根据!
1950年4月,印度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时间节点极其关键!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西方国家对新政权充满敌意,印度的率先承认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两国总理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后来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和尼赫鲁并肩站在一起,成为亚非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旗手。
那时候的中印关系,用“兄弟情谊”来形容都不为过。1959年印度爆发粮食危机,即便当时中国自己也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也毫不犹豫援助印度!
![]()
但更让人觉得印度不会动手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悬殊!
刚刚结束朝鲜战争的中国军队,战斗力之强悍已经震惊世界!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面对的是以美国为首、拥有绝对制空权和火力优势的联合国军!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依然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这支军队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锤炼,拥有极其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反观印度军队,虽然装备看起来不错,但战斗经验严重不足!
印度独立后虽然和巴基斯坦打过几次局部冲突,但那些小规模的边境摩擦,无论从战争规模、战役组织还是战斗激烈程度上,都无法和中国军队经历过的战争相提并论!
![]()
更要命的是,印度军队在高原作战准备上存在严重缺陷!
1962年战争爆发时,印度军队在高原地区的后勤保障一塌糊涂,许多士兵穿着单薄的夏季制服就被派往海拔四五千米的前线,补给线漫长,后勤跟不上!
很多印军士兵甚至是被冻死的而不是战死的!
这样的军队,拿什么和久经沙场的中国军队对抗?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毛主席和中国领导层判断印度不会轻易挑起战争!
![]()
那么,印度的胆量究竟从何而来,他又凭什么觉得自己能打赢中国?
狐假虎威
印度的底气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这不是秘密,而是摆在台面上的事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进入白热化阶段,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将目光投向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
在这场争夺中,新中国的崛起成了美苏共同的心病——中国既不依附于美国,也不听命于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影响力日益扩大!
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成为亚非拉国家反帝反殖的重要支持者,这让美苏两国坐立难安。怎么办?
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个策略,扶持印度,利用印度来牵制中国!
美国的盘算很明确,朝鲜战争后,美国试图在亚洲构建针对中国的包围圈,但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声望日益提高,美国需要找一个在第三世界有分量的国家来抗衡中国,印度自然成了首选!
![]()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大力推动不结盟运动,试图在美苏之间走中间路线,同时又渴望成为亚洲的领导者。
美国正是看中了印度的这种野心,开始大力扶持。从1951年到1961年,美国向印度提供了总额达41亿美元的援助,这个数字在当时是天文数字!
1959年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对印度的军事援助更加频繁。苏联的逻辑很清楚,既然中国不听话,那就扶持印度来牵制中国!
苏联甚至在中印边境冲突中明确站在印度一边,通过各种渠道向印度提供情报支持!
更要命的是外交和舆论上的造势。美苏两国在国际场合不断抬高印度的地位,把印度塑造成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甚至故意夸大印度的国际影响力!
尼赫鲁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旗手,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频频发声,俨然以亚洲代言人自居!
西方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地吹捧印度,把印度描绘成“亚洲民主的灯塔”,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
![]()
这种捧杀策略效果显著,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尼赫鲁的个人威望达到顶峰。在这种氛围下,印度开始认为自己真的有实力挑战中国!
1962年10月12日,尼赫鲁在印度议会公开下令要求印度军队“清除掉”驻守在中国边境的中国军队。
这个命令发出后,印度军队立即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同时发动进攻!
印度上下弥漫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他们真的相信——有了美苏的支持,有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印度军队能够战胜中国!
而美苏两国则在背后推波助澜,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中印两败俱伤!
如果中国陷入和印度的长期战争,不仅会消耗中国的国力,还会损害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形象,美苏正好可以趁机扩大在亚洲的影响力!
![]()
如果印度战败,也能让这个不太听话的国家更加依赖美苏,更好地充当遏制中国的棋子!
无论哪种结果,美苏都是赢家。他们设想的是一场持久战,一场让中印两国长期对峙、消耗彼此的战争!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战争的进程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印度军队的表现之差,中国军队的打击之快之狠,让美苏精心布置的这盘棋,还没开始下就已经结束了!
印度被推上了战场,却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而那些曾经大力支持印度的美苏两国,在战争开始后迅速陷入沉默!
![]()
这场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为什么中国仅仅4天就击溃了印军主力?
被打断的崛起
10月20日战斗打响后,中国边防军迅速突破印军防线,印军第7旅号称“坚不可摧”的防线,在解放军面前瞬间溃败。
在克节朗地区的战斗中,印军精锐部队第7旅仅在拉则拉山脊下和解放军僵持了仅仅30分钟,就因为弹药不足而开始撤退!
战斗不到三天,印度的王牌第7旅便全军覆灭。
10月22日,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在深山老林里躲避了两天后,饥饿难耐,下山找食物时被中国军队抓获!
![]()
一个准将旅长,居然沦落到自己找吃的,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了印军的溃败程度!达尔维被俘时的狼狈样子,成为印度军队惨败的生动写照。在克节朗河以南驻守的印度三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旅约4000人,得知第7旅覆灭后,立即南逃,连战斗都没打就跑了!
10月24日,中国边防军占领了东新桥,10月25日进入达旺,仅仅4天时间,印军在东段的防线彻底崩溃!
对印度来说,这场战争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军事上的惨败还在其次,更严重的是政治和心理上的打击!
战前印度国内弥漫的乐观情绪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恐慌和沮丧!
印度政府不得不承认,他们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军事实力,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战争期间,尼赫鲁惊慌失措,先后两次向美国总统肯尼迪写信求援!
![]()
尼赫鲁的个人威望遭到重创。这个曾经被视为亚洲领袖的人物,这个不结盟运动的旗手,在战争中的表现让印度人民大失所望!
战争结束后,尼赫鲁心情郁郁寡欢,身体健康状况急剧下降,曾经中风。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因心脏病发作去世,终年74岁。
从战争失败到去世不到两年时间,很难说他的死和战争的打击没有关系!
战争结束后,印度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原本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印度,开始在美苏之间左右摇摆,谁给的好处多就倒向谁!1962年的战争是印度外交政策的分水岭,战后,印度国防开支大幅增加,60到70年代每年军费增长都保持高速,印度从一个倡导和平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
印度后来的政府不断操弄对抗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试图通过重塑1962年战争的历史叙事来服务于国内政治目的。
他们不断强调“印度已经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试图通过军事扩张来证明自己。但问题是,中国也不再是1962年的中国!
![]()
当年的军事实力差距,今天只会更大。印度越是沉浸在1962年的阴影中,越是难以找到正确的对华政策!
这场战争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千万不要被人当枪使!
印度当年之所以敢挑战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美苏两国的支持和怂恿。
但当战争真正打响,当印度军队在战场上溃败时,美苏两国除了口头支持,并没有真正出手相助。
![]()
印度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为别人的战略目标付出了惨重代价。
这个教训不仅对印度,对所有在大国博弈中左右摇摆的国家,都应该深思!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当我们看到某些国家在大国的支持下,做出超出自身实力的举动时,1962年的那场战争应该成为一面镜子。
实力才是外交的基础,没有实力的支撑,再多的国际支持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印度用4天就被击溃主力的惨败,给世界上了生动的一课。代价是边境50年不敢再有大的动作,是尼赫鲁忧愤而死,是至今还无法走出的历史阴影!
![]()
这个代价,至少对印度来说,是够深刻了!
参考资料:
环球网:2017-08-11:1962年 毛泽东是如何下定决心痛打印度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