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叔今年65岁,家住在普通的小区,最近在社区里成了大家争相模仿的“健康达人”。起初,他只是想控制体重,选择了晚上坚决不再进食的生活方式。
街坊四邻都好奇:这样真的有用吗?甚至连他的老伴都忍不住调侃:“饭做少点,晚上也省事多了。”
![]()
可是,两个月下来,王大叔的身体发生了让人有些意外的变化,有些地方变好了,可有些却让医生直皱眉头。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吃得少,活得久”真的适合每个人吗?不少人都想知道答案。
在健康圈里,“轻断食”或“缩短吃饭时间窗口”的养生法近几年非常流行。有研究表明,适度减少总热量摄入确实有延缓衰老、改善代谢的作用。
哈佛大学一项涉及1324名中老年人的研究指出,如果每日总热量适当减少15%-20%,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胰岛素敏感性增高,血脂、血糖水平均有所改善。
但“完全不吃晚餐”究竟是不是好事?协和医院营养科专家明确表示:“晚餐并非多余的一餐,我们人体的能量代谢白天和晚上有差异,长期不吃晚餐反而容易出现低血糖、基础代谢下降等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提醒,极端节食容易导致蛋白质、微量元素摄入不足,肌肉丢失,免疫力减弱。
坚持晚上不吃饭,起初的确带来了几个让人欣喜的变化:
一个月后,体重下降了约3.7公斤,尤其是腹部脂肪明显减少;晚上睡眠似乎更好了,入睡时间比原来提前15分钟,夜间易醒次数减少;自动餐饮摄入减少了,一天的平均热量摄入减少了近330千卡,感觉胃肠负担小很多。
可随着时间推移,新的问题浮现出来了。王大叔体检时发现,虽然空腹血糖从5.8降到5.1mmol/L,但是血压反而有波动,有时会低到让人头晕;还常常感觉晚上饿得心慌,清晨乏力没精神。
营养师会诊时发现,总蛋白、铁、锌等营养指标偏低,肌肉维持能力也有所下降。
有医学研究指出,对于中老年人,长期晚间禁食易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约26%,甚至有部分人因为能量供给不足,出现夜间心律不齐。
![]()
更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些慢性病人(如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如果未经医生指导贸然不吃晚餐,潜在不良后果可能被严重低估。
医生提醒,合理安排晚餐其实对稳定血糖、保护内脏功能、促进睡眠都有重要意义。那么,具体该怎么做才科学、健康?
晚餐不宜太晚,也不宜过量。建议每晚7点前结束进食,避免临睡前1-2小时吃重口味或高热量食品。
主食适量,粗细搭配。每餐主粮约35-50克,适量蔬菜、优质蛋白(如鱼、瘦肉、豆制品)不可或缺。
![]()
油盐适度。很多老人晚餐爱喝稀粥、吃咸菜,这其实导致钠摄入超标、容易水肿和血压升高。
血糖偏高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晚餐务必遵医嘱调整。餐后多静养,饭后半小时可散步20分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