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难度、努力程度和能力 Difficulty, effort, and ability

0
分享至

难度、努力程度和能力 Difficulty, effort, and ability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229-025-05356-1

概述本文重点

本文系统比较了关于“行动困难性”的两种理论进路——努力进路(difficulty as a function of effort)与能力进路(difficulty as a function of required ability)——并论证后者更具解释力与稳健性。

努力进路(以 Massin 的 REF 理论为代表)主张:困难程度取决于行动者实际付出的努力强度与其能力之比。但该进路面临多重挑战:

  • 无法解释 无关努力 (如反效果努力、徒劳努力、无望努力)与困难判断的错位;

  • 难以涵盖 非物理努力 (如理解论文)或 无努力的成就 (如灵感创作);

  • 无法合理处理 疼痛 (如关节炎抬臂)或 施动者状态 (如冥想时“越努力越失败”)对困难的影响;

  • 需额外引入“跨行动者困难”概念(如标准化行动者模型)才能解释竞赛、成就评价等常见用法,但即便如此,仍难以统一解释所有直觉。

能力进路(本文发展的 MRA 理论)主张:困难程度等于可靠地完成该行动所必需的最低能力水平(基于模态成功比率与情境严苛度排序)。其优势在于:

  • 自然解释为何笨拙者费力组装仍属“容易任务”(所需能力未变);

  • 可通过区分 目标具体手段 (如卡尔洪选低效方式、伊娜需克服强干扰倾向)统一处理“基于行动者”的困难直觉, 无需额外度量标准

  • 将物理努力、专注力、疼痛耐受、想象力、技艺等统一视为 支撑能力的可能因素 ,更具包容性与解释深度;

  • 更契合“成就价值由困难决定”的实践判断(如灵感创作虽省力,但因要求高能力,仍属高难度成就)。

结论:能力进路不仅保留了努力进路对物理努力的解释力,还能更全面、一致地应对各类疑难案例;在理论简洁性、经验契合度与规范应用潜力上均优于努力进路。本文亦指出两者皆具暂定性——其最终成败取决于未来对“努力”与“能力”的更深层理论进展。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两种关于“何使一个行动变得困难”的观点,它们分别源自两种截然不同的进路。第一种观点认为,行动的困难程度由执行该行动所需的(身体)努力程度决定;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行动的困难程度取决于执行该行动所需的能力水平。本文对每种进路均加以发展与精炼——其中,关于能力进路的部分,我提出了一种原创性版本,借鉴了近期关于“施动能力”(agentive abilities)的研究成果。随后,我依次将这两种观点置于一系列疑难案例中加以检验,并探讨各自可作何种进一步修正以应对这些案例。最终我认为:能力进路比努力进路更具前景,原因之一在于,能力进路能更恰当地解释那些困难似乎并非源于努力、而是源于其他因素(如不良习惯、艺术想象力匮乏、或疼痛存在)的情形。

关键词:努力 · 能力 · 困难 · 力量 · 行动

1 引言

什么使一个行动变得困难?是哪些世界特征,使得我刚才制作浓缩咖啡的行动,比我同事在两间办公室外煮一壶咖啡的行动更为困难?这一问题的答案,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持续探讨:例如,成就及其为人生带来的福祉价值,常以其困难程度来衡量¹;困难的概念可能有助于澄清社会公正分配物品的参数;而对困难的具体界定,也影响我们对体育表现的评估与比较。

本文讨论两种近期回答该问题的进路:我称之为努力进路² 与能力进路³ 的困难解释框架。—— 努力进路主张:任一行动的困难程度,是其所涉努力的函数;从而将“困难为何”的问题,与当下关于努力的蓬勃讨论联系起来⁴。—— 能力进路主张:一个行动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要求高水平的能力;其困难程度即由其所要求的能力水平之高决定;该进路则将困难问题,与关于能力的广泛持续研究相关联⁵。

本文目标在于发展、比较并评估这两种进路。我最终认为,能力进路相较努力进路具备若干优势。

在第2节中,我以Massin(2024)的提议为基础,构建一种强健的、以努力为本的困难解释:粗略而言,一个行动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耗尽了行动者所能施加的努力。在接下来最长的第3节中,我提出一系列对该解释的疑难案例,并探讨若干可能的修正路径以回应这些案例。我得出结论:即便经过多次调整,努力进路仍难以解释那些——努力并非成功显著因素的行动领域(如某些技艺领域)、疼痛是显著因素的情境、以及施动者状态本身成为关键因素的情形——中的困难判断。

在第4节中,我结合本人此前的工作(Dunkle 即将出版)与Jaster(2020),构建一种强健的、以能力为本的困难解释:粗略而言,一个行动的困难程度由“可靠地完成该行动所必需的最低能力水平”所决定(此处“可靠”是从模态意义上理解的,即在邻近可能情境中仍能稳定实现)。在第5节中,我返回第3节的疑难案例,首先指出:能力进路不会遭遇努力进路所面临的那些挑战;其次说明:即便能力进路也面临一些挑战,它们亦能被简洁而优雅地化解。

综上,我认为:能力进路比努力进路在解释困难上更具前景。尽管如此,我也希望本文能为有意进一步发展努力进路的研究者照亮前行路径、并揭示途中障碍所在。

2 努力进路
Massin(2024)认可并发展了文献中首个以努力为基础的困难解释框架⁶。他用于构建该框架的努力概念内涵丰富,在关于“努力”的既有文献中相较其他竞争性观点具有若干优势。

我所定义的普遍努力进路,其核心在于以下主张。

努力进路:

(E-困难度) A在情境C中做φ事的困难程度,等于该行动所涉及的努力本身的困难程度。

一个行动之所以是“努力”,是因为它旨在改变当前状态,但这种改变是由完成该努力这一事实本身造成的。伸展手臂这个动作不是一种努力,因为如果我完成了这个动作,那我就已经成功实现了我的总体目标。同样,当一名骑行者在自行车上轻踩踏板时,他们的目标就是轻踩踏板本身。因此,轻踩踏板也不是一种努力。一个清晰的努力例子是:为了够到水瓶而伸展手臂。在这里,我完成伸展手臂这个动作,可能成功也可能未能成功地够到瓶子。同样,更用力地踩动自行车曲柄,可能成功也可能未能成功地产生加速度。因此,为了加速而更用力地踩动曲柄,也是一种努力。这些例子特意选用了“物理性努力”,因为虽然心理努力也存在,但分析起来更具争议性。

为了提供一个透彻的、能够使困难归因与测量真实且准确的世界特征定义,努力进路需要对“努力的困难度”进行说明。Massin 将其表述为“努力强度”与代理人在此情境下所能施加的最大努力强度之间的一个近似比率。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考虑 Massin 对努力的解释。Massin 提出了如下关于物理努力的解释:

(E-力度) 一次努力的力度等于代理人为了加速或保持物体静止而直接或间接施加于物体上的力的大小。

此处所指的力是身体运动发生物理因果变化所需的、存在于物体间的实际物理关系。“间接”施加力的目的是为了捕捉远距离的努力施加,例如通过使用工具。

然而,努力的力度本身并不能合理地作为衡量努力困难度的标准。由此得出的困难行动解释将意味着:一个由一系列直观上简单的动作组成的复杂、时间延展的行动,可能会比一个单一、费力的动作(由于总努力量)更困难。例如,一次只捡一块柴火会比试图一次性收集并搬运所有木柴更困难。此外,间接施加的力(例如通过杠杆)根据所使用的工具或方法,其难度可能更高或更低。Massin 的解决方案是提出:困难是一个以两个进一步衡量标准定义的复杂函数。第一个是:

(E-强度) 一次努力的强度等于被该努力所抵消的对抗性、阻力的大小。

当我从森林地面举起一块柴火时,木材的质量抵抗着我的抬升力。当我成功时,我便抵消或克服了这种阻力。因此,木材的重量衡量了我的努力强度。如果我误判了木材的重量,用力过猛地将其抛向空中,那么我的努力强度仍等同于第一种情况,尽管努力的“力度”超过了该强度。

对于定义困难所需的第二个衡量标准,Massin 的表述不那么精确:“行动——特别是努力——之所以困难,是因为[...] 努力的强度;[以及] 代理人的能力(力量、技巧等)和影响这些能力的代理人状态(疲劳、健康、体力恢复等)”(2024:17)。核心思想是捕捉体育科学中的口号,即困难是“所施加的力与代理人最大可施加力之比”(17)。代理人的能力对应于其“最大可施加力”。这里的粗略衡量标准是代理人在此次特定努力中能够施加的力。

我重构了 Massin 关于能力的衡量及其最终得出的困难衡量方式如下:

可施加力比率困难理论 (REF):

(E-困难度) A在情境C中做φ事的困难程度,等于该行动所涉及的努力本身的困难程度。

(E-强度) 一次努力的强度等于被该努力所抵消的对抗性、阻力的大小。

(E-能力) A在情境C中执行φ事所需努力方面的“能力”,等于A在该情境下能施加的最大力值。

(E-程度) 一次努力的困难程度由A的实际努力强度与其能力的比率来表示。

根据 REF 理论,困难最终取决于个人的属性、其表现以及其环境——这些因素共同解释了她为何能使物体加速或保持静止,并解释了她使物体加速或保持静止的能力。依此观点,我拾取柴火有多困难,取决于我如何充分利用当前的能力去抬起、握住并将木材从一地运送到另一地。对于给定的骑行者而言,从速度S加速到速度S’有多困难,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骑行者所受的阻力(风阻、滚动阻力等),以及此时骑行者能在踏板上施加多少(更多)的力。

由于 E-程度将困难衡量为个体代理人表现与能力的函数,REF 最容易捕捉到文献中所称的“基于代理人的困难归因”,例如当我说今天早上起床很难,或者完成一个相当简单的填字游戏很困难时。困难归因也常以另一种不同的、非基于代理人或跨代理人的意义做出,例如,称那个难倒我的填字游戏是一个“简单的”游戏,或在体育比赛中比较不同选手的表现。因此,我们已可预见,REF 需要补充另一种(派生的)困难衡量标准,以捕捉这些跨代理人的评估。我将在下一节针对具体的疑难案例提出这样的补充方案。

3 疑难案例

本节我将考察若干对可施加力比率困难理论(REF)构成明显挑战的案例,并探讨对 REF 可能的扩展与修正,以应对这些挑战。虽然这些案例的选取旨在凸显努力进路的局限性,但它们对于评估能力进路同样具有参考价值(见第5节)。本节按案例所直接挑战的 REF 组成部分加以组织;但如我们将看到的,评估 REF 应对这些案例的能力,往往需将 REF 视为一个整体来考量。

3.1 对 (E-困难度) 的质疑

存在若干类案例,对努力进路的核心主张——即一个行动的困难程度由行动者执行中所投入的努力决定(亦即 (E-困难度))——构成了压力。第一类案例涉及行动者付出的努力未能对行动成功产生贡献;第二类案例则质疑:仅凭努力是否足以解释一个行动的困难性。

3.1.1 无关努力的案例

行动者在执行行动时所付出的努力,常常在因果上与行动成功无关。某些情况下,这类无关努力却会直观地使行动变得更困难;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不会。努力进路面临的首个挑战,便是解释这些直觉差异。

先看一个简单案例:反效果努力(Counterproductive effort)卡尔洪正在组装一件宜家家具。然而,他反复将螺栓拧错牙、导致螺栓头滑丝,结果不得不一次次松开再重新拧紧螺栓,且所需努力逐次增加。

卡尔洪在组装家具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强度,远超实际组装所需的最低要求。我们很自然会说:卡尔洪使自己组装家具的行动变得比原本所需更困难了。因此,这些在因果上无关(甚至起负面作用)的努力,似乎确实与困难判断相关。为涵盖此类情形,努力进路需提供标准,以判定哪些因果无关的努力应被计入困难评估。一个简单提议是:行动者在有意致力于某项行动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即与该行动表现的困难度相关。我们可称之为意向性努力原则。据此,由于卡尔洪的失误与修正均发生在他有意图地组装家具的过程中,这些失误与修正所涉及的努力,便应计入其组装行动的困难度。

然而,某些情形下该原则似乎涵盖过广。首先考虑:徒劳努力(Wasted effort)韦恩弄丢了眼镜。他花了一小时在屋里搜寻,搬动家具等等,最终却发现眼镜就戴在自己头上。

韦恩在搜寻过程中付出了一定强度的努力。按上述原则,这些努力应被计入他“找到眼镜”这一行动的困难评估。但尚不清楚:韦恩“找到眼镜”的行动是否真如其搜寻过程中所耗努力所暗示的那样困难。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承认:韦恩的搜寻对他本人而言是困难的(即在基于行动者的意义上),但并非在跨行动者意义上困难。我将在第3.3节讨论这一方案。

再考虑另一情形,此时意向性努力原则显得涵盖范围过宽:无望努力(Futile effort)费德里卡试图仅凭意念弯曲一把勺子。她太阳穴青筋暴起、面颊通红,专注之态清晰可见。她持续尝试数小时。

费德里卡确实在付出某种形式的努力⁷,且该努力发生于她有意图地致力于某项行动的过程中;不仅如此,她的努力之艰难并非仅对她个人而言(如韦恩的搜寻可能只是对他个人费力),而是任何人均会同样艰难地尝试仅凭意念弯曲勺子。然而,她的努力与行动成功之间完全无关,以至于我们很难准确地称这一行动对她、或对任何真实人类行动者而言是“困难”的。

一种解决方案是规定:只有成功的行动才可被判定为困难。但这限制过强——即使卡尔洪最终未能组装好家具,他的尝试仍具可评估的困难程度。更优解或许是:仅当行动是可能的时,困难性才适用(我们称之为可能性原则)⁸。凭意念弯曲勺子对人类而言不可能,故费德里卡的尝试根本不具备困难性地位。

然而,判定努力相关性的问题揭示了努力进路一个更深层的缺陷:即,由于该进路将困难定义为行动表现本身的特征(如所付出的努力),因而未能把握一个事实——施动者自身的状态(agency states) 同样可以决定一个行动的困难性。

为说明这一点,请考虑最后一个无关努力的案例:

不当努力(Inapt effort)
伊娜正尝试冥想。她有意识地努力驱除脑海中的干扰念头,但越是努力,反而越远离目标。

伊娜的努力同样是对其(本可达成的)成功起反作用的。但与卡尔洪的情形不同,这里问题恰恰出在努力本身的施加上——努力的行使方式就是适得其反的。在冥想这类行动中(参见:试图让自己开心、试图对伴侣产生爱意等),困难性似乎取决于行动者倾向于以某种方式付出努力的倾向或状态,而非其所实际付出的努力本身。真正使行动困难的,并非她表现中的特征(即她所施加的努力),而是该表现所揭示出的、属于她施动状态的某种特质——正是这一状态本身解释了其行动的困难性。这直接违背了 (E-困难度) 的主张,即困难应直接由实际付出的努力所决定。

3.1.2 无需努力的成就案例

现在转向对 (E-困难度) 的第二组疑难案例——这些案例质疑:努力是否足以决定困难性。每个案例均涉及一位行动者,在未付出大量努力的情况下,实现了直觉上极为困难的成就。

首先是:准备(Preparation)彼得创作了一幅审美卓越、具有历史影响力且广受艺术界赞誉的画作。他为此做了充分准备:保持画室井然有序、提前规划创作流程、备齐所需材料等。正因这些准备,他在实际创作这幅作品时所付出的努力,远低于若无准备时所需的努力。

(E-困难度) 似乎意味着:彼得的创作远比他在未充分准备情况下进行的创作更不困难。这极强地违背直觉。支持“彼得的实际创作与反事实情形下的创作(即未做准备却产出同样作品)具有同等困难性”的一种论证如下:成就以其所涉困难程度来衡量;彼得的实际成就与反事实成就同样伟大(产物相同);因此,这两项行动的困难程度等价。

(E-困难度) 的捍卫者可作两种回应:第一,也许彼得的创作在跨行动者意义上高度困难,但在基于行动者意义上并不特别困难。(E-困难度)(以及 REF)所捕捉的正是后者——基于行动者的困难感。我将在第3.3节再次讨论这一回应路径。第二,也许彼得的创作行动在基于行动者意义上依然高度困难,因为相关的“复杂行动”不仅包括绘画本身,还应涵盖其前期准备工作;而这些准备活动所累积的总努力或许相当可观。此观点初听合理,但我不认为这种累积式回应能成立:其一,要使彼得在准备阶段付出的努力被计入创作的困难度,这些准备行动必须是以创作为目的而有意为之的(依意向性努力原则);然而现实中,此类创作者往往进行的是一般性的准备工作,并未清晰预见具体将要执行的行动。其二,我怀疑:不论采用何种合理的、基于努力的困难累积模型⁹,彼得通向最终创作的整套行动序列,都很难被判定为“特别困难”。

最后,再考虑一个“准备”案例的变体——此时并不存在一连串先前行动的困难可用来解释我们直觉上认定的创作之困难性:灵感(Inspiration)斯皮罗创作了一幅审美卓越、具有历史影响力且广受赞誉的画作,但所付出的努力远低于他本人及他人通常创作同类作品所需。其低努力的解释在于:他经历了一次灵感迸发。

斯皮罗的成功无法单纯归因于努力或准备。或许它应归因于斯皮罗自身施动状态(如创造力、心智开放性等)的某种特质。无论如何,对 (E-困难度) 的累积式辩护在此完全不适用。当然,我们仍需考察:REF 的支持者如何可能借助一种跨行动者的困难概念,来捕捉斯皮罗案例中的困难直觉。

综上所述,截至目前的批判性讨论表明:(E-困难度) 的捍卫者至少还需在 REF 之外补充两个要素:第一,需要一套理论来厘清——行动者表现中哪些努力与该行动的困难性相关(或许可基于前述两个原则进一步发展);第二,需要一个对跨行动者困难性的说明。

此外,我们也已看到证据表明:某些困难判断所追踪的,是施动者自身的状态,而非其表现的特征(如努力)。

3.2 对 (E-强度) 与 (E-能力) 的质疑

现在考虑一些对 Massin 以力为基础的努力解释构成挑战的案例。根据 (E-强度),决定行动困难性的努力,应由行动者在执行行动时所克服的抵抗性力量之大小来度量。然而,在本节考察的每个案例中,行动者均完成了一项直觉上既困难又费力的行动,却并未施加显著的物理力。

甚至在某些身体行动中,低强度的动作对行动者而言也可能很困难——有时甚至比同类型但高强度的动作更困难。以下是一个具体例子:

低力(Low force)洛根是一名热衷骑行者,正与一位体能较弱的朋友一同骑行。为保持同行节奏,洛根不得不轻踩踏板(soft-pedal),而他发现这比按自己平常节奏踩踏要困难得多。

洛根轻踩踏板的行动,对他而言显然比他在曲柄上施加更大物理力的正常骑行更困难——这对 (E-强度) 构成了挑战。又因洛根亲身感受到该行动的困难性,我们很难主张其困难仅存在于跨行动者意义上、而非基于行动者的意义上。我认为,洛根的困难可归因于其身体习惯(如肌肉记忆等),这些习惯使他倾向于比当下所需更用力地踩踏;而以力为基础的努力分析,尚不清楚能否捕捉到这一影响困难的关键因素。注意,此例与前述“不当努力”(Inapt Effort)案例存在相似性:二者中,行动困难的解释均在于行动者抑制努力施加的能力减弱

某些困难行动甚至根本不涉及任何物理力的施加,例如:

无力(No force)诺埃尔正在阅读一篇哲学论文;尽管她在该子领域具备专业能力,但此次阅读却令她感到相当困难。

诺埃尔完全没有施加任何物理力,因此,按 (E-强度),她理解该文章所付出的努力根本不可能是“高强度”的。为回应此挑战,努力进路的支持者必须提供一种非物理努力的解释。或许可认为:诺埃尔在专注理解文章内容时,却以某种方式施加了一定量级的(心理)努力;或许她专注能力有限,而该文章所需的专注度已接近其极限,远高于阅读更简单文献时的状态。这类解释或也可适用于“低力”案例。但正如 Massin 所承认的,构建这样一套解释绝非易事。

最后,还存在一些物理行动,其努力或困难性无法由 (E-强度) 度量:

抬臂(Arm-raising)亚瑟今日肩部关节炎发作,因而难以将手臂抬至头顶上方。

在此情形下,尽管所需克服的外在阻力(如重力、惯性)极小,其行动却极为困难——困难源于内在病理状态(疼痛、僵硬、炎症),而非被抵消的外部抗力。因此,(E-强度) 无法充分刻画其行动的困难本质。

我们假设亚瑟实际上确实在此刻成功地将手臂抬过了头顶。直觉上,亚瑟在这一时刻将手臂抬至头顶上方尤其困难;同时,他也确实在尝试抬臂过程中付出了某种努力。然而,这一努力无法用“抵抗性力量”来度量——因为并无外部物体在抵抗他抬臂的动作。此外,此案也不易类比于“专注能力有限”的情形¹⁰。相反,亚瑟的困难似乎应归因于他在尝试抬臂时所感受到的疼痛

进一步而言,克服疼痛的方式似乎并不等同于克服抵抗性外力:一个行动并不会仅仅因为行动者具备较强疼痛耐受力而变得不那么困难。若果真如此,则一位疼痛耐受力极高的行动者,在执行某项行动时即便承受剧烈疼痛,其行动也不应被视为特别困难——但这与直觉相悖。直觉上,剧烈疼痛本身的出现即足以使该行动被判定为困难,即便行动者异常擅长忍受该疼痛。就此而言,“抬臂”案例同时对 (E-强度) 与 (E-能力) 构成了挑战。

综上,这些案例表明:(E-强度) 与 (E-能力) 至多只是对困难行动中所涉努力形式的不完整刻画。除抵抗性外力外,“专注的阻力”与“疼痛”同样是影响努力(进而影响困难)的关键因素;若努力进路欲涵盖哪怕是仅基于努力的困难性,也必须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然而,尚不清楚如何将所有这些异质因素统一纳入单一理论框架之中。

最后,这些案例还进一步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有时候,困难性是由施动者自身的状态(如疼痛感受性、习惯性反应倾向、注意力调控能力等)所解释的,而非仅由其表现行为中的物理特征(如所施加的力)决定

3.3 对 (E-程度) 的质疑

再考虑最后一个疑难案例。根据 (E-程度),行动者执行某行动的总体困难程度,对应于其努力强度在该情境下所能施加该类努力之能力的比值。然而,存在大量情形中,该比值无法对应我们直觉上所谓“某行动是困难的”之含义。以下是一个涉及竞赛的例子:

获胜(Winning)
温妮在一场短跑比赛中击败了路易丝,尽管(甚至可能正因)路易丝已达到或接近其短跑努力的极限水平,而温妮则尚未如此。

根据 REF,路易丝的失败被评估为更困难的行动;但直觉上,温妮在更短时间内跑完相同距离并获胜,所完成的事情显然更难。事实上,我们通常将竞赛的获胜者视为实现了更卓越的成就。温妮行动之“更困难”的意义,无法在坚持 (E-程度) 的前提下由 REF 捕捉。对此,REF 捍卫者自然的回应是:发展一种独立的、跨行动者的困难概念。

多个疑难案例引向了同一个问题:REF 应如何扩展,才能说明跨行动者的困难性?在“获胜”案例中,温妮的表现最终被判定为不如路易丝困难,并非因为路易丝克服了更大的力(即并非因为路易丝的表现更“高强度”),而是因为温妮克服外力的能力更强,因此她的强度/能力比值更低。相应地,对跨行动者困难性的一个初步提议是:固定分母——即将行动困难度的计算,不再基于行动者自身特定的能力,而基于一个标准化行动者(normalized agent)的能力。我们称此为标准化能力困难度量:温妮获胜的困难度,等于她在表现中所克服的力,除以标准化行动者的能力(大致可理解为:在类似情境下,同类可比行动者平均所能施加该类力的能力);路易丝失败的困难度,则等于她所克服的阻力,除以同一标准化能力。由于温妮克服的阻力大于路易丝,故依此度量,温妮的表现便在跨行动者意义上更困难。

然而,标准化能力度量存在不足——这一点可通过它在“准备”与“灵感”案例中的应用轻易看出:在这些案例中,行动者完成一项困难行动(艺术创作)时,仅克服了极少的抵抗性外力;仅将分母从特定行动者能力调整为标准化能力,并无法将一个“低努力”行动转变为“高困难”行动。

一个更优的、从 REF 推导跨行动者困难性的进路,是同时调整比值的分子与分母,使其均代表标准化行动者的相应值:具体而言,我提议将跨行动者困难性定义为:标准化行动者在反事实情境下完成同一行动所需的强度,除以其相应能力(称此为标准化行动者度量)¹¹。

其大致思路是:在评估斯皮罗受灵感启发完成的艺术创作时,我们设想——若一位典型的可比行动者要达成相同的特定成果,其所需付出的努力强度会有多大,并将该强度与其平均能力作比。因此,我们可合理假设:如此卓越的艺术创作通常需要极大努力,故斯皮罗的创作在跨行动者意义上是困难的。

依此标准,“获胜”案例中温妮的胜利也比路易丝的失利更困难——因为典型行动者若要复制温妮的跑步表现,所需调动的可施加努力比例,高于复制路易丝表现所需的比例。

此外,该标准化行动者度量还能解释为何“徒劳努力”不增加行动困难性:尽管韦恩为寻找戴在头上的眼镜而在屋内大费周章,付出了高强度努力,但一位典型行动者完成同一行动(即找到眼镜)——鉴于其很可能不会忽视如此明显的位置——几乎无需付出同等努力¹²。

因此,标准化行动者度量提供了一种跨行动者困难性的理解,使得 REF 能够应对若干疑难案例:REF 的支持者可主张——我们在运用“困难”这一概念时,有时指涉的是特定行动者实际调动的可施加努力之比例;而在其他场合,则需抽离该经验性行动者的具体特征,转而考量标准化行动者为达成同一目标所需调动的可施加努力之比例。这一对 REF 的拓展,显著增强了其捕捉我们各种关于困难的直觉判断的能力。

然而,它或许仍未能完全解决“准备”与“灵感”案例所揭示的问题。具体而言,我担忧:艺术创作的困难性,可能无法被任何行动者(包括标准化行动者)的努力度量所恰当刻画。艺术家的确常为创作呕心沥血,但“灵感”或许更能代表成功案例的特征。就此而言,艺术创作可能类似于冥想等情形——在后者中,努力只是失败行动的偶然特征,其根源在于阻碍成功的施动状态(agency states)。若果真如此,那么即便是上述标准化行动者对这类行动的困难度量,也将得出“艺术成就实属容易”(即跨行动者意义上并不困难)的结论,而这显然成问题。

本节中,我通过提出两条限制相关努力的原则,并发展一种派生性的跨行动者困难理论,扩展了 REF。这些建议有助于应对若干疑难案例,但 REF 仍面临一些未解难题:

  1. 无论是基于行动者还是跨行动者的困难概念,均未能充分涵盖“灵感”案例所提示的那些 无需努力的成就

  2. 若缺乏一套非物理努力的理论,REF 便无法解释非物理层面的困难,例如理解一篇论文的困难;

  3. 尚不清楚 REF(即便补充了非物理努力理论)将如何把 疼痛 纳入困难的影响因素;

  4. 由于 REF 将困难定义为(标准化)行动者 表现特征 (即所付出的努力)的函数,因而难以恰当捕捉那些由 施动状态 决定的困难因素——如“不当努力”与“低力”案例所示。

未来研究或可应对其中部分剩余挑战,但我担心第1点(无需努力的成就)与第4点(施动状态的作用)可能极具顽固性,甚至难以克服。

本文余下部分,我将论证:能力进路在这些方面表现更优。

4 能力进路

能力进路在解释困难性时认为:一个行动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要求高水平的能力;其困难程度与所需能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更正式地表述,该进路的核心是:

能力进路:

(A-困难度) A 在情境 C 中做 φ 事的困难程度,等于行动者为能在 C 中完成 φ 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水平。

一项(施动)能力“φ”是行动者的一种模态属性,拥有该属性可以解释为何即使 A 并未实际执行 φ,我们仍可以说“A 能够 φ”。我拥有骑自行车的能力,这解释了为何即使我此刻并未骑车,我也能骑车。

为了发展能力进步,我采用 Jaster (2020) 对能力和能力水平的分析。Jaster 将(施动)能力定义为“模态成功比率”,即:在行动者意图执行 φ 的相关可能情境中,其成功执行 φ 的案例所占的比例。这些相关的可能情境是对某个时间片段内相关可能世界中某部分的完整确定。粗略地说,若行动者在足够多的相关可能世界中,于有意图执行 φ 时确实执行了 φ,则他便拥有执行 φ 的能力。以下是 Jaster 的正式定义:

一个行动者 S 拥有执行 φ 的施动能力,当且仅当 S 在足够比例的相关可能情境中执行了 φ,其中 S 有意图执行 ψ(ψ 通常与 φ 同义或等价),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对 ψ 的意图作出回应而执行 φ 即算作成功。(2020: 153)

粗略而言,吉尔拥有骑自行车的能力,当且仅当她在足够多的相关可能情境中——她有意图骑自行车——确实骑了车。成功案例在有意图案例中的比例(即模态成功比率)对于能力归属而言是语境敏感的。例如,在某些语境下,吉尔偶尔成功骑车可能不足以证明她拥有骑车能力。区分“有意图执行的动作”与“可能被执行的动作”的特征,是为了涵盖这样的情形:有人可能表达出某种能力(例如,在长坡上保持骑行节奏),但未必有明确意图去精确完成此事(例如,他们可能只打算以最大持续努力骑行)。我的能力进路旨在继承这一复杂性,但为简化起见,我在形式化组件中不再重复说明。

Jaster 还用模态成功比率来定义一个人执行 φ 的能力水平¹⁴。史蒂夫完成前轮离地骑行的能力水平,等于他在有意图执行该动作时能够成功完成的、所有可能情境范围的广度。在某些语境中,相关可能情境可能包括天气、轮胎材质等因素的变化;而在另一些语境中,相关情境仅指史蒂夫自身心理状态的变化。在这些不同语境中变化的是相关可能情境。

然而,在每种语境中,决定能力水平的仅仅是原始的模态成功比率本身¹⁵。因此:

(A-水平) A 执行 φ 的能力水平,等于在 A 有意图执行 φ 的有限组¹⁶情境相关可能情境中,A 有意图执行 φ 并成功完成 φ 的情境所占比例。

(A-水平) 度量的是行动者的一项属性,即其拥有某项能力的程度。(A-困难度) 则通过行动者在特定情境下执行某项行动所需的属性(能力)来定义该行动的困难性。因此,完善能力进路需要说明:一个行动对行动者的能力提出了何种要求。本文此处的方法始于以下直观理念:能力水平更高的行动者,不仅会在能力较低者失败的情境中成功(根据 A-水平),也会在能力较低者成功的情境中成功。因此,我们期望:爬坡能力更强的骑行者不仅能完成能力较弱者无法完成的爬坡,还能完成后者所能完成的大多数甚至全部爬坡。我们期望一位哲学教授既能分析学生无法理解的读物,也能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的读物。当然,也存在例外情形——可能出现能力较低者意外成功,或能力较高者意外失败的情况——但如果在通常情形下,能力较高的行动者在多数或全部能力较低者能成功的情境中反而无法成功,那将令人惊讶。

如果这一假设被经验证实,那么其解释(推测)应为:关于行动者的事实——决定了他们模态成功的范围(即他们的能力水平)——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在特定可能情境中的成败。能力更强的攀岩者之所以能在更广泛的可能情境中攀爬,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被构造成能够持续输出更大功率。这种产生更大功率的能力,还预测了在那些能力较弱的骑行者能够成功的爬坡中,能力更强者同样会成功。如果这一模式具有普遍性,那么我所持方法背后的直观理念便成立。

以下是我打算如何运用这一直观理念,来定义在给定情境(C 中的 φ)下一个行动所需的能力水平:取在该情境下相关的、拥有不同能力水平的行动者群体有意图执行 φ 的所有可能情境范围。根据这些行动者在执行 φ 时的成功比例,对这些可能情境进行排序:将成功者最多的可能情境称为“最不苛刻的”,将成功者最少的称为“最苛刻的”。确定在 C 中执行 φ 所需的能力水平,即由那些在“最不苛刻的可能情境”中意图执行 φ 且成功执行 φ、同时其能力未被掩盖的最低能力行动者所拥有的能力水平。更正式地表述如下:

(A-要求) 在情境 C 中执行 φ 所需的能力水平,等于在情境相关行动者群体中,那些在 C 中执行 φ 且在(最多¹⁸个)更不苛刻的可能情境中执行 φ 时能力未被掩盖的成员所拥有的最小能力水平。

我建议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实际行动者这一类群作为默认的行动者类群,因为“对实际行动者而言的困难性”在我看来是该概念最普遍的用法,也是对成就判断最相关的用法。当然,也存在某些语境,其中困难性的判定可能指向一个受限类群(例如“对乔这样的人来说困难”),甚至指向一个反事实类群(例如“对超级英雄而言困难”)——为此,我容许语境上的可变性,以涵盖这些用法。在那些涉及规范性考量的困难判定中(如评估成就价值,或探讨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A-要求) 中所涉行动者类群必须得到证成,正如 (A-水平) 中相关可能情境的范围本身也需证成一样。同样,我建议以所有实际行动者作为起点,尽管此处无法对此问题深入展开¹⁹。

上述 (A-要求) 的定义看似比必要更复杂:为何不能简单地将“在情境 C 中执行 φ 所需的能力水平”设定为“成功执行该行动的相关行动者中能力最低者所具备的水平”?原因在于,如前所述,能力较弱的行动者有时会因运气或偶然因素而成功。若采纳上述简化定义,这些偶然成功将错误地暗示:此类行动实际上比真实情况更容易(即,它们并非真正的偶然事件!)。

综上,我所提出的困难性解释可整合为如下理论:

最低必要能力困难理论(MRA):

(A-困难度) A 在情境 C 中做 φ 的困难程度,等于行动者为能在 C 中执行 φ 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水平。

(A-要求) 在情境 C 中执行 φ 所需的能力水平,等于在语境相关的行动者类群中,那些在 C 中成功执行 φ,且在(绝大多数)更宽松的、其有意图执行 φ 的可能情境中亦能成功执行 φ(且其能力未被掩盖)的成员所具备的最低能力水平

(A-水平) A 执行 φ 的能力水平,等于在有限的、语境相关的可能情境集合内,A 有意图执行 φ 且成功执行 φ 的情境所占的比例。

依此观点,困难性依附于(实际或反事实)世界中的特征与行动者属性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特征与属性共同解释了:为何某人能在某一世界中执行某给定行动,并在一系列可能世界范围内可靠地做到这一点²⁰。

接下来,我将运用前文针对 REF 提出的疑难案例来评估该理论,并在此过程中凸显 MRA 相较于 REF 的若干优势。

5 优势与疑难案例

5.1 MRA 包含了物理努力在决定困难性中的作用

MRA 相较于 REF 的一大优势在于:MRA 所捕捉的困难性影响因素包括但不仅限于 REF 所涉及的因素。超出物理努力的因素——甚至超出任何可预见努力分析框架的因素——均可依此观点影响一个行动的困难性。

为说明物理努力如何仍具解释力,再次考虑前述的爬坡骑行者案例。一位骑行者攀爬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可由其通过脚踏曲柄产生与传递功率的能力来解释;而某段特定爬坡的严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由特定骑行者—装备组合在该情境下攀爬所需功率来解释。因此,攀爬某段特定坡道的困难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由“产生并传递该坡道所要求的功率或力”的能力所决定。由此可见,即使在 MRA 框架下,像攀爬这类行动中所涉及的物理努力,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困难性的解释因素。

但上一段中反复出现的“在很大程度上”一词已提示(且前文对其他案例的讨论也表明):物理努力远非困难性的唯一决定因素——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根据 MRA 的理论立场。回想“无力”(No Force)案例中诺埃尔阅读某篇论文的困难:她在理解该文过程中几乎未施加任何可言说的物理力,但她确实执行了一项需要高水平能力的行动。因此,MRA 很容易捕捉到“诺埃尔的阅读是困难的”这一判断。

“低力”(Low Force)案例(即那位难以慢速骑行的骑行者)更为复杂,但类似结论仍成立:我认为,该骑行者轻踩踏板的困难性并非源于物理力的施加本身,而更应归因于其“倾向于用力踩踏”的倾向——这种倾向仿佛难以“关闭”。在那些缺乏此倾向的可能情境中,全体行动者达成慢速骑行的总体模态成功率更高;因此,根据 (A-要求),在真实情境下慢速骑行所需的能力水平,高于在其他情境中所需的能力水平。

MRA 对“抬臂”(Arm-raising)案例的处理方式类似:我推测,依据 (A-要求),在给定强度的疼痛存在下抬臂所需的能力水平,高于疼痛较轻或完全无痛时的情形。

通过上述方式,MRA 成功纳入了物理努力之外诸多影响困难性的因素——这是其相较于 REF 的一大优势。

当然,若一种更宽泛的努力理论最终被证明可行,且据此可构建出一种扩展版的努力进路,那么 MRA 的此项优势或不复存在。例如,我们确实直觉上认为:诺埃尔在理解该论文时展现了高度的(心理)努力;或许存在某种努力概念,也能涵盖其余案例。

因此,MRA 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它同样能很好地契合那些即便在更宽泛的努力意义上,努力评估与困难评估也发生分离的情形。然而,对这类案例的讨论也将引出 MRA 自身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5.2 基于行动者的困难性问题

在“反效果努力”与“徒劳努力”案例中,存在一种明显的感觉:行动者付出了巨大努力,却完成了简单之事。这对努力进路构成问题,但对能力进路或 MRA 并不构成困扰——因为卡尔洪组装家具时的笨拙,并不影响“组装该家具所需的能力水平”,而后者依据 MRA 才是决定行动困难性的关键。同样,韦恩寻找眼镜的案例亦可作此类解释:他的低效搜寻并不改变“找到眼镜”这一行动本身所需的能力水平,因此不影响其跨行动者意义上的困难性评估。

然而,上述回应并不完整。尽管卡尔洪的组装行动直觉上是容易的(尽管他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我们仍感到一种意义:他使自己的行动变得比本应所需更困难了。在第3节中,我曾指出,努力进路的捍卫者可通过区分基于行动者的困难性跨行动者的困难性来尝试兼顾这两种意义。MRA 显然能捕捉行动在跨行动者意义上的“容易”,但它能否也捕捉其在基于行动者意义上的“困难”?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它无需像 REF 那样引入两个独立的困难度量标准。简单来说:卡尔洪之所以使自己的行动比本应所需更困难,是因为他选择了困难的手段来达成目标——即一系列“过度拧紧、松开再重建”的动作,而非他本可采用的更高效方式;而他所选择的具体手段,本身要求比高效手段更高的能力水平。这一区分在我们谈及行动者通过多种可用手段之一实现某一目标时,普遍适用。通常而言,成功执行某一特定手段所需的能力水平,可不同于无手段限制下实现该目标本身所需的能力水平²¹。在这些情形中,我们完全可以说:行动者使其特定行动(即采用该手段达成目标的过程)变得比达成目标本身所需更困难了。再次强调,此解法并不需要诉诸第二个、独立的困难度量。

再回顾“不当努力”案例:伊娜越是努力试图冥想,反而越失败。我曾指出,真正阻碍其成功的是她倾向于施加有意识努力的倾向本身,而非努力行为。在缺乏更多关于伊娜处境的信息下,能像她那样处境中成功冥想的行动者所具备的能力水平,似乎就等于能够稳定地抵制或克服该倾向所需的能力水平。因此,依 MRA,伊娜的冥想与一般冥想一样困难。

但此案引出了对 MRA 的另一变体挑战(仍属“基于行动者困难性”问题):假设伊娜在尝试冥想时施加有意识努力的倾向异常强烈,那么直觉上,对她而言冥想就异常困难。MRA 能否像解释卡尔洪的异常困难那样,通过区分目标与实现手段,来捕捉伊娜这种异常困难?可以,尽管其解释结果诚然不如卡尔洪案例那般简洁或直观。

假设伊娜的冥想对她而言是可能的——即她有能力冥想,尽管其能力偏低;我们便可将这一异常障碍纳入对她行动的描述中:伊娜通过克服一种强烈的、试图冥想时施加有意识努力的倾向而实现冥想。接着,我们将 MRA 应用于这一更精细的行动描述——其得出的困难评估自然会高于普通冥想情形。

类似区分亦可用于解释“获胜”案例中温妮与路易丝各自“做了更困难之事”的不同意义:一方面,依 MRA 的自然应用,温妮的表现是所有参赛者中最困难的——至少当比赛设计得当、能有效衡量选手短跑能力(而非靠运气获胜)时如此:她跑得最快;若比赛结构合理,“跑得更快”理应比“跑得较慢”要求更高的跑步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将路易丝的表现评估为一种“自我极限施展”的行动——即“动用了自身总物理发力能力的某一比例”。她比温妮动用了更高比例的自身总能力;而动用如此高比例的能力本身,很可能比温妮所动用的程度要求更高的“自我驱动”能力。

尚存的疑难案例,则是那些困难成因更难明确指认的情形。

5.3 难以捉摸的困难影响因素

回看“无望努力”(Futile Effort)案例:费德里卡竭尽全力试图仅凭意念弯曲一把勺子。这是一个行动者努力尝试却不可能实现的行动;正因其不可能性,该行动或许既非容易、亦非困难。如前所述,MRA 尚未明确纳入处理此类情形所需的可能性原则,因为 (A-要求) 是通过“在相关行动者类群中、能在特定情境 C 中成功执行 φ 的最低能力者之能力水平”来界定困难所需的最低能力。而在不可能行动的情形下,该成功者集合为空集——由此将导致任何(甚至零)能力水平都可被视为“所需最低能力”²²。若我此前对“可能性原则”的援引是合理的,则 (A-要求) 就需要修正;一个简单的方案是添加如下条件:在该语境相关的行动者类群中,至少存在一位有意图执行 φ 并在 C 中实际执行了 φ 的行动者

再回到“准备”与“灵感”案例:行动者在未付出巨大努力的情况下实现了艺术成就。我在第3节末曾表达担忧:尽管许多艺术家却为创作呕心沥血,但那些成就卓著者,或许恰恰典型地以更少努力达成了伟大作品。若努力进路希望捍卫我们“此类成就仍是伟大且困难的”这一判断,则此事实对其构成深层挑战。

那么,MRA 如何评估此类案例?关键在于:那些能稳定创作出此类作品的艺术家(即在同等甚至更宽松的可能情境中,仍反事实地完成同一作品者),其创作该作品的能力是否能在相对广泛(而非狭窄)的相关可能情境范围内实现?若创作该特定作品所需的能力水平预示着广泛的模态成功(即高稳健性),那么无论实际努力多寡,该创作就仍是困难的。

我们可推测与模态成功广度相关的施动者因素:例如艺术家的想象力、技艺精熟度、原创性、艺术史知识等。这些特质似乎更合理地解释了某位行动者相较他人更能稳定创作出该作品的能力。若果真如此,则该作品的创作之所以困难,正是因为其要求上述特质——这一推测性解释,远比将困难归因于某种“努力”更为合理可信。

6 结论

本文提出、发展并比较了两种界定“困难性”的进路:
一是努力进路,主张行动的困难性是其所涉努力的函数;
二是能力进路,主张困难性由完成该行动所需的能力水平来衡量。

我对两种观点均作了较以往更为细致的阐发,指出了各自尚需进一步精炼之处,并提出了可能的修正与发展路径。最后,我提出了一系列(尤其针对努力进路的)疑难案例,借此凸显我认为能力进路所具有的显著优势。现将我对两种进路的核心结论总结如下:

努力进路的捍卫者需进一步发展或修正 REF,以解释涉及非物理努力之行动的困难评估;
他们还需清晰界定:哪些努力与困难评估相关,哪些则无关——我曾提出两条原则作为此类界定的起点;
此外,为涵盖“困难”一词诸多日常用法(如跨个体比较),他们必须构建并辩护一种跨行动者困难性的概念,或可借鉴我所建议的“标准化行动者度量”。

即便上述工作全部成功,努力进路——尤其是 REF——仍可能难以妥当解释以下领域的困难判断:

  • 努力对成功 不具显著作用 的领域(如艺术创作);

  • 疼痛

    为关键因素的领域(如“抬臂”案例);

  • 施动者状态

    (如习惯、倾向)为关键因素的领域(如冥想、强求快乐等)。

相较之下,捍卫能力进路的路径则清晰得多。
对 MRA 而言,无关努力、疼痛、反效果倾向等案例本身并不构成内在难题;
不仅如此,MRA 亦能将努力纳入困难的影响因素——因为“施加(物理)努力的能力”本身即构成能力水平的诸多可能基础之一。
就此而言,MRA 保留了 REF 的解释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此外,若“努力或紧张的主观体验”确如其在体力活动中所示,是处于能力极限边缘时行动的典型特征,那么 MRA 或可为努力进路所依赖的“努力—困难”经验关联提供更深层的解释²³。

对能力进路的完整辩护,还需清晰阐明:当基于行动者的困难性跨行动者的困难性在直觉上发生分歧时应如何处理;但我已指出,可通过区分具体行动(其能力要求决定困难评估)来应对这些情形。若此方案成立,MRA 将较 REF 多一重优势:仅凭单一度量标准即可兼顾两种困难意义。

对 MRA 更全面的辩护,还需进一步评估我以下两项提议:
其一,以“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实际行动者”作为 (A-要求) 的默认类群是否恰当;
其二,是否应按“可能性原则”修正 (A-要求)。

最后需指出本文讨论的一项重要局限:正如 REF 依赖于一种受限的努力模型,MRA 也建立在对能力与能力水平的特定理论(即 Jaster 的模态成功比率模型)之上;若未来出现更优的能力理论,MRA 或需相应修订。

尽管我对努力进路的批判与对能力进路的辩护,均须视相关领域(努力与能力)研究的进展而保持暂定性,但我希望本文的分析与论证,能为未来关于“困难性”的研究提供有益基础。

原文: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229-025-05356-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称神秘星际天体出现非引力加速,表明其有内部引擎技术特征

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称神秘星际天体出现非引力加速,表明其有内部引擎技术特征

三农老历
2025-11-16 11:24:15
34岁孙杨确认不会退役!1金1银告别十五运 20年坚守5战全运夺13金

34岁孙杨确认不会退役!1金1银告别十五运 20年坚守5战全运夺13金

风过乡
2025-11-16 19:57:19
邓超家基因“分配”太神奇,儿子像妈妈女儿似爸性格却反差大?

邓超家基因“分配”太神奇,儿子像妈妈女儿似爸性格却反差大?

今古深日报
2025-11-16 12:58:32
小伙自驾西藏,遇徒步女学生搭车,同行2天后,才知自己躲过一劫

小伙自驾西藏,遇徒步女学生搭车,同行2天后,才知自己躲过一劫

五元讲堂
2025-10-16 14:41:16
场均7分!卡梅伦约翰逊波特交易,掘金亏了?

场均7分!卡梅伦约翰逊波特交易,掘金亏了?

篮球实录
2025-11-16 22:53:35
土地流转急刹车!中央新规“三不许”,农民朋友吃下“定心丸”

土地流转急刹车!中央新规“三不许”,农民朋友吃下“定心丸”

蜉蝣说
2025-11-16 10:05:15
截至2025年11月15日,俄罗斯占领乌领土19.3%,涉及8个州1个地区

截至2025年11月15日,俄罗斯占领乌领土19.3%,涉及8个州1个地区

山河路口
2025-11-16 19:18:02
下一个恒大!又1民企地产强势进军中甲:将自建专业足球场

下一个恒大!又1民企地产强势进军中甲:将自建专业足球场

篮球国度
2025-11-16 10:39:04
深圳楼市气势汹汹,深圳的待售二手房数量从80431套变成了83098套

深圳楼市气势汹汹,深圳的待售二手房数量从80431套变成了83098套

有事问彭叔
2025-11-15 14:24:07
不是36万亿而是230万亿?美专家:美国已经破产,美元成“假钞”

不是36万亿而是230万亿?美专家:美国已经破产,美元成“假钞”

凡知
2025-11-15 14:09:09
神舟二十一号返回舱舱底掉了块东西,着陆瞬间冒火光,出啥问题?

神舟二十一号返回舱舱底掉了块东西,着陆瞬间冒火光,出啥问题?

风云圈
2025-11-14 18:36:03
男子去试驾开了40公里,销售小姐姐提醒也不听,网友:买车送媳妇

男子去试驾开了40公里,销售小姐姐提醒也不听,网友:买车送媳妇

唐小糖说情感
2025-11-10 10:42:26
狗主被反杀后,郭家对警方放狠话,索赔百万,邻居曝背景很大

狗主被反杀后,郭家对警方放狠话,索赔百万,邻居曝背景很大

公子麦少
2025-11-16 17:53:54
好事:多名民营企业家获罪后改判,或与中国欲积极加入CPTPP 协定有关

好事:多名民营企业家获罪后改判,或与中国欲积极加入CPTPP 协定有关

蛙蛙和洼
2025-11-08 10:01:55
金鸡奖被吐槽太不公,《哪吒2》无人领奖,不如改名 “金谋奖”!

金鸡奖被吐槽太不公,《哪吒2》无人领奖,不如改名 “金谋奖”!

古希腊掌管月桂的神
2025-11-16 10:33:51
魏建军:炒作电动车的资本已经走了

魏建军:炒作电动车的资本已经走了

大象新闻
2025-11-15 09:30:21
金鸡奖开幕式,万茜泡面头邋遢,周冬雨面相变了,曾黎咋还长这样

金鸡奖开幕式,万茜泡面头邋遢,周冬雨面相变了,曾黎咋还长这样

老屬科普
2025-11-14 06:35:17
王伟忠一句点破大S一生所求:汪小菲给不了的陪伴,具俊晔为何精准拿捏?

王伟忠一句点破大S一生所求:汪小菲给不了的陪伴,具俊晔为何精准拿捏?

草莓解说体育
2025-11-14 09:18:57
抗战时,一伪乡长暗地通知新四军:今晚我不在,你们到时候来抢枪

抗战时,一伪乡长暗地通知新四军:今晚我不在,你们到时候来抢枪

丞丞故事汇
2025-11-16 12:51:22
55岁儿子殴打92岁母亲被拘,母亲得知后第一句话,所有人都想不到

55岁儿子殴打92岁母亲被拘,母亲得知后第一句话,所有人都想不到

洞见
2025-11-16 22:32:09
2025-11-17 01:52:49
CreateAMind incentive-icons
CreateAMind
CreateAMind.agi.top
984文章数 1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中国公民需谨慎前往日本 四大原因披露

头条要闻

中国公民需谨慎前往日本 四大原因披露

体育要闻

最佳新秀候选!2028美国男篮有他一个位置

娱乐要闻

CEO爆料肖战《藏海传》狂赚几十亿!

财经要闻

房源暗中调价 央企举报广州国资房企

科技要闻

雷军,怒了!刚刚连发多条微博

汽车要闻

"冰彩沙"全配齐 红旗HS6 PHEV预售17.88万起

态度原创

教育
旅游
时尚
本地
房产

教育要闻

妈妈晒高二儿子吃宵夜,女网友眼睛看直了:这颜值,小姑娘遭殃了

旅游要闻

浙江绍兴:一泓文脉润古城

秋天怎么穿出时尚感?避开老气的着装方式,美得自然又大方

本地新闻

沈阳都市圈“冷资源”点燃“热联动” “组团”北上“圈粉”哈尔滨

房产要闻

首开狂卖6.68亿!海口这个顶级教育红盘,引爆海口楼市!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