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7点,社区卫生站里,52岁的李叔叔刚做完体检,神色略显紧张。他是邻里有名的“素食派”,很多年不沾荤腥,平日里坚持清淡,主食蔬果,吃得比家人都还讲究。李叔叔自信满满地告诉医生:“我平时素食多,应该没问题吧?”
检查结果却让他有些愣住,胆固醇值略高,铁蛋白指标偏低,医生悄悄皱了皱眉。
![]()
难道说,常年绝对素食,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完美健康”?爱吃肉和爱吃素,究竟哪种生活习惯更有利于身体?很多人对此莫衷一是。其实,肉和素哪个更健康,背后真相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简单却容易跑偏的话题,看完或许你的饮食习惯也会有新的思考。
你以为纯素饮食就无敌健康?真相没那么简单,尤其是第3个常见误区,大多数人都中招了。
无论是喜欢大口吃肉,还是精心制作各种蔬食,如今很多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饮食“阵营”,一方觉得“吃肉等于负担”,另一方坚信“无肉不欢才有力气”。但究竟哪种做法更利于长期健康,医学界其实早有大量研究支撑。
![]()
不少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红肉摄入过量和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哈佛大学一项涵盖10万余人的追踪调查发现,每日进食超过90克红肉的人,罹患心脏病的风险上升14%。然而完全放弃肉类,转为全素食,真的就是健康范本了么?答案也是否定的。
长期素食虽然脂肪和胆固醇较低,但会面临蛋白质、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问题。
中华医学会的膳食指南明确指出,成年人每日需要摄入优质蛋白50-65克,而纯素食者往往很难单靠豆制品和坚果达标。正如李叔叔的体检所见,极端素食可能反而带来贫血、免疫力下降、营养不均衡等潜在风险。
![]()
规律摄入肉类和蔬菜,做到多样化、均衡饮食,才是“健康饮食”的关键密码。
很多人以为,吃肉和吃素的健康差距,立竿见影,其实真正的区别,往往在多年之后才清晰显现。在各类长期跟踪研究中,两种极端饮食均可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后果。
长期全素食的变化:
蛋白质结构不如动物类食物完整,容易导致肌肉减少、免疫功能变差。一项对比数据显示,50岁以上素食者骨密度平均低于杂食者8.2%。
缺铁和贫血。素食中的铁多为植物性非血红素铁,人体吸收率仅为2%-20%,而肉类则在20%-30%左右。这就意味着,长期素食者更容易出现“隐性贫血”。
![]()
维生素B12不足。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调查显示,中国素食者维生素B12缺乏率高达58.7%,轻则情绪低落,重则出现神经系统异常。
爱吃肉的变化:
心脏负担加重。多项中国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远高于普通饮食者,甚至增加1.67倍心梗风险。
肥胖风险。动物性脂肪摄入过多,极易造成血脂上升、肥胖、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
![]()
癌症概率提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公布,加工红肉食用与结直肠癌相关风险提升约18%。但新鲜瘦肉适量进食,其实并无绝对不良影响。
反过来说,杂食为主、荤素搭配者往往能“取长补短”:蛋白、铁、维生素B12、DHA等核心营养素,互为补充。数据显示,多样化饮食人群的总死亡率、慢性病发生率均显著降低。
不少人一听“荤素搭配”,就认为自己每天都能做到,但真正的“健康饮食”,还有不少易被忽视的细节,如果不注意,可能会事与愿违。
荤素均衡,每天不同色蔬菜+优质瘦肉: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蔬菜300-500克,肉类40-75克,避开肥肉和加工肉,选择鱼、鸡胸、牛腱等低脂高蛋白食物。
保证铁和维生素B12:“素食党”若不摄入蛋奶,推荐定期补充B12制剂,多吃深绿色菜、豆制品,并辅助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以促进铁的吸收。
蛋白质多元组合:每周适量摄入鱼虾、蛋类、豆制品,让动物性与植物性蛋白合理混搭,保证营养全面。
![]()
控制烹饪方式与分量:清蒸、炖煮优于油炸煎烤,红肉一周不超过2次,主食以全谷物和杂粮为主,减少精制糖和油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