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普通的表格,把家长的职业、学历、资源通通摆上了台面。更敏感的是,表格还要求填写“是否单亲”。山西忻州市一所小学的家校联系卡,把“教育公平”这个老话题,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
据纵览新闻报道,这张家校联系卡最初是在11月13日晚上,由班主任在家长群里通知,需要自行打印填写,孩子第二天带回学校。
发通知时并无任何说明,形式简单直接,但等家长打开表格一看,才发现“有料”。
![]()
除了学生姓名、性格特点、联系方式这些常规信息外,最引发争议的是最后几栏:家长的工作单位、学历、擅长技能、可提供的社会资源,以及孩子是否是单亲家庭。
而这一栏的说明特别详细,写得一清二楚:可以填写诗词、戏曲、摄影、视频制作等文艺技能,也可以是医生、警察等职业身份,甚至科技公司、植物园、博物馆等工作场所也被列为“可提供的资源”。
这些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资源清单”这让不少家长产生联想:是学校已经有计划要搞活动?还是在为某些“资源对接”提前铺路?更有人直接质问,“是不是先看父母干啥,再决定孩子该不该被关注?”
![]()
一开始,外界以为只是一个班级的特殊操作。但很快,多位IP定位在山西的网友发布相同表格截图,表示自己孩子也在长征小学(西校区)就读,年级不同,班主任不同,收到的表格却内容一致。
这意味着,该行为已不是局部行为,而是学校层面的统一安排。这种系统性操作的背后,隐含着学校对家长“背景信息”的整体收集意图。
信息一旦系统化采集,就有可能被用作“评估”或“筛选”的依据。哪怕学校没有这个意思,家长也很难不往这方面去想。
![]()
忻州当地一位家长接受纵览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事的是餐饮行业,本职工作辛苦但收入一般。“我怕老师看到这个职业后,对孩子有看法。可我又不能不填,孩子还在学校读书,我不想让他为难。”
很多家长在社交平台上留言,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他们害怕孩子被区别对待,更不愿意因为自己的职业,让孩子在集体中“掉面子”。
除了职业和资源,表格中还有一项更为敏感的内容:“是否单亲”。
![]()
很多家长认为,这种涉及家庭结构的内容属于高度隐私,尤其在学生心理尚未成熟的年龄阶段,一旦被老师或同学知晓,极易对孩子造成标签化影响。
“我孩子是单亲,他一直很自信。可学校要是公开这事,万一同学知道了,哪怕老师不区别对待,孩子自己也会多想。”一位母亲在评论中写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扛住‘你家和别人不一样’这种说法。”
该事件在网络平台持续发酵,评论区几乎是一边倒地批评学校做法过界。
![]()
有网友直言:“这是‘家校联系卡’吗?这分明是‘家庭资源调查表’!”
也有评论指出,“家长的资源是否决定孩子在学校的地位?”如果学校依赖家长的专业背景来开展教学活动,是否会无形中给予“资源家庭”的孩子更多机会?
类似情况并非首次发生,只不过这一次,家长们的反应更为激烈。“以前也是填,但老师没强求,也不细问。这次明摆着要‘摸底’。”一位山西本地家长表示。
![]()
14日下午,媒体联系忻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此事”,随后又称“正在调查”。
而在纵览新闻记者致电学校公布的校务监督电话时,始终无人接听。这种情况,让本就敏感的家长情绪更加不安。
信息采集本来不是大错,学校了解家长特长,便于组织活动,原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方式。
![]()
强制填写、列出“示例”、涵盖隐私敏感项、未说明用途,这四点叠加,就容易引发家长焦虑。如果学校在争议发生第一时间能出面说明情况,或许不会演变成现在的舆情,选择沉默,只会放大家长的怀疑。
教育部2022年下发的相关文件已明确提出,学校在招生或入学过程中,“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尤其禁止采集家长职务、收入等信息。
![]()
而本次事件中,“工作单位”“学历”“是否单亲”“可提供资源”这些内容,都远超“必要信息”范畴。不仅违反了文件精神,也触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合法性底线。
父母的职业不应成为孩子的“标签”,家庭的结构也不该定义孩子的未来。资源可以共享,但不能评优;信息可以采集,但必须自愿。
教育的本质,是点亮每个孩子的可能,而不是依赖家庭的光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