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满清入关建国和【日本割据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对比,我也有一个前人没提到的视角,拿出来探讨一二。
我今天暂时不用满清建立者是明朝臣属,日本是彻底外族入侵这个叙事模板。
我接下来的叙事,不接受个别人对我某句话的“切片式解读”,我接下来的观点,必须和完整论据放一起,我才认。
我的观点是:无意美化日军侵略,也无意为大汉奸吴三桂洗白,我的观点是:“满清在入关建国这件事上,做得还不如小日本扶植伪满洲国体面!”
我强调过了,只把上面这句话“复制切片”,就给我扣大帽子,我是不认的,我只接受批倒我的完整论据。
关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这件事,我们一直有“吴三桂放外族入侵,是第一大汉奸”的传统叙事。
我们这里先要梳理清楚两个认知。
第一,很多人以为在山海关大战之前,吴三桂率大军镇守山海关,在关外与满清是均衡局面。
这是许多人的误解,实际上在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先后占据辽东与辽西全境。
皇太极更是征服了朝鲜,打下了科尔沁、林丹汗以及漠南蒙古。
1642年松锦之战,洪承畴葬送大明13万精锐后降清,大明关宁锦防线崩溃。
那时候大明朝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吴三桂能守住的就是宁远孤城和山海关一个关隘。
![]()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殉国了。李自成活捉了大明太子和三皇子,然后写信劝降吴三桂。
同一时间,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也用高官厚禄招降吴三桂。
大家都知道吴三桂最后的选择,是“引清兵入关”。
那么吴三桂为什么不投李自成,要投靠“外族”呢?
当然传播最广的说法,是吴三桂因为李自成的部将,抢了他的小妾陈圆圆,所以“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满清。
这也就只能骗骗高中学历以下的学生,但凡一个人经历了社会,不说统领数万雄兵,决定天下归属的实权人物,只要接触过小科长、副处长,都明白“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传闻多不靠谱。
另一个传播较广的“贴金”说法,是农民军攻入京城后,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下狱,拷打追索财物。
吴三桂因为“李自成折辱父亲”,因为孝顺投降满清,这也很不靠谱。
因为李自成后来把吴襄放出来,让他写信劝吴三桂投降他的“大顺朝”。
吴三桂在给父亲的回信里,明确说了:“既然你做出让我从贼这样对大明不忠的事,就不要怪我不孝了!”
所以吴三桂不仅“不孝”,而且与父亲彻底割席断亲了。
吴三桂明知道自己降清反李自成,父亲和亲属都会丧命,依旧做了这一选择,所以这绝对是不会为“孝心和美色”改变的人。
能促使这样的狠人作出决定,绝对是“迫不得已的形势”加上“个人前途利益最大化”。
我们站在今天的视角,认为吴三桂“投降”李自成,是“内部矛盾”,污名没有投降“外族”那么大。
实际并非如此,站在当时明朝人的三观,李自成依旧是“反贼”,后来成立的南明弘光朝廷,也将投靠过李自成的,以及投降满清的官员,都打上“叛国贼”的标签。
所以吴三桂无论投降哪一边,国贼名声都跑不掉。相比之下,最有力的方案当然是“两边都不投,借一方兵力,打败另一方。”
清朝方面的史料后来公开了吴三桂与满清多尔衮之间的书信往来。
吴三桂明确提出向满清借兵,拥立“太子即位”,为崇祯帝复仇。
这种向关外借兵,帮自己“复国”,历史并不少见,五代十国时期的石敬瑭就这么干的。
吴三桂如果能够借多尔衮的兵,打败李自成,吴三桂借机拥立太子朱慈烺即位,他有机会成为明末的“曹操”。
当然,作为借兵的回报,吴三桂承诺“裂土以酬”,就是割让部分土地给满清,换满清帮助明太子复国(至少他信里是这个意思)。
后世推测,吴三桂说的“裂土以酬”,他最希望的方案,肯定是明军放弃宁远,将关外之地全部给满清,明清以山海关为界。
此时的满清已经占领除宁远孤城以外的关外全境,所以一座城不可能喂饱满清多尔衮出兵。
吴三桂当时的底线,应该是后来透露的“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这是想效仿金朝与南宋了。
在多尔衮最后给吴三桂的信里,强调了“同仇敌忾,为崇祯帝复仇”的大义名分,但是没有接“裂土以酬”、“南北分治”的话茬。
吴三桂以“投降谈判”的名义,让李自成将明朝太子和三皇子带到山海关下。
多尔衮率大军赶到,却远远驻扎,坐山观虎斗。
有人会疑问,吴三桂如果想做“大明忠臣”,不投降李自成,也不投降满清,就用自己的大军与李自成干不就行了么?
民族内部矛盾,内部解决嘛!
但是山海关这种雄伟边关,建设之初的特点,就是面对关外敌军,是满清五十年攻不破的雄关。
可是为了防备“边将拥兵自重”,边塞关隘与生俱来有利于从关内方向的攻击。
所以没有山海关的屏障,吴三桂在关内与李自成的大顺军决战,是打不赢的。
吴三桂要是有战死的气节,就不是大汉奸吴三桂了。
所以吴三桂与李自成只要正面开战,不想兵败身死,就只能引清兵入关。
多尔衮入关后,初期不参战,一直等到吴三桂兵败的边缘,也将李自成消耗的差不多了。
吴三桂在生死边缘栽倒多尔衮营帐内借兵,这次就再没有“裂土以酬”,“南北分治”这些话了,直接就下跪求皇太极救命。
这一跪,就不是“平等借兵复国”,是卖身投靠了。
这种背景下,多尔衮才命令清军参战,与吴三桂一起,打败了李自成的大军。
李自成的大顺军兵败后,只能放弃北京,向“西京”也就是西安撤军。
李自成兵败之后,就没有管带到山海关战场的明朝太子与朱三太子了。
吴三桂在战场上,将明朝太子和三皇子接回营地。
这时候,史书记载,吴三桂还向多尔衮建议“立大明太子为帝”,他也不当曹操了,实权都给多尔衮,但至少保住“明朝延续”的名声。
但是“以为崇祯复仇”名义率军入关的多尔衮,却严词拒绝“明朝太子即位”,反而命令吴三桂交出明朝太子与三皇子。
第二天,吴三桂回复多尔衮,说明朝太子和三皇子逃掉了,失踪了。
正史的记载,到这里就断了。从此之后,明朝太子与三皇子就生死不知了。
后来清朝入关后几十年,全国各地都有“朱三太子”名义的反清武装,用的就是“失踪三皇子”的名义。
野史在皇太极向吴三桂索要明朝两个皇子后,有两个传言。
第一个是说吴三桂被多尔衮敲打,为了表明自己忠于大清,再没有拥立旧主的心思,杀死了大明太子与三皇子。
这种传说,估计是从吴三桂后来在昆明用弓弦勒杀南明永历帝,倒推他的行经。
另一个传言,是吴三桂将明朝太子和三皇子秘密送到寺庙,交给明朝在辽东的监军大太监高起潜。
但后来高起潜逃到南明朝廷之后,身边并没有皇子,也是失踪悬案。
无论明朝两个皇子的生死如何,但这接下来才是本文的重点。
支持大清继承大明法统合法性的,认为后金起初是大明“属臣”,长期受大明管辖,所以这和其他历史上王朝气运断绝,由割据势力建立下一个国家没什么差别。
如果是按照这套理论,清朝自认明朝属臣身份,“替崇祯帝复仇”,那就应该拥立明朝太子即位。
哪怕让明朝太子做个“傀儡皇帝”,向曹丕与汉献帝那样玩一出禅让,这种“臣属继承法统”的正当性也强一些。
明朝太子就在身边,却拒绝他即位,这不就是“外族灭国之战”的意思么?
1644年五月,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北京城内民众以为是大明总兵吴三桂“成功退贼”,他们并不知道吴三桂是自己打赢的,还是找关外借兵打赢的。
但他们已做好迎接大明太子重新即位的准备。
结果京城民众,等来的不是吴三桂,是多尔衮率领的清军。
这就是我开篇说的,“某种视角看,满清入关还没有小日本扶植伪满洲国体面。”
满清在入关前,用的是“为崇祯复仇”的名义,那至少在场面上应该让明太子复国,哪怕像溥仪一样做傀儡皇帝。
但是满清没有,而是让年幼的顺治帝迁都,从关外大清的皇帝,变成全天下的皇帝。
与之相对的,小日本九一八之后占领东北全境,它也可以自己占领,但他们骗骗和满清遗老遗少联络,将天津租界的溥仪弄到东北,成立“伪满洲国”。
小日本以东北是“满洲故地”的名义,占了东北也不直接统治,而是让溥仪当皇帝,即便是傀儡。
满清入关之后,关内中原不是“明朝的故地”么?是不是也应该“绑架”明朝太子,强迫他在明朝遗老遗少支持下当傀儡皇帝?
可是小日本都走的流程,都加的遮羞布,满清毫不顾忌,直接让明朝皇子生死不知。
吴三桂“借兵报仇复国”,多尔衮为崇祯帝复仇入关,这些都不是野史,正史就这么记载的。
不过这个“复仇的雇佣兵”,要的不是“裂土以酬”,“南北分治”,而是整个天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