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遗韵稻花香——金坛朱林镇的千年巡礼
茅山余脉的清岚漫过天荒湖的水面,长荡湖的渔歌顺着龙溪河道蜿蜒西行,浸润着金坛西南这片名为朱林的土地。42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河网如织,田畴如画,3.2万乡邻在此繁衍生息,从唐王后裔的聚落到明清市集的兴盛,从战火中的坚守到新时代的崛起,朱林的前世今生,都镌刻在古桥的石阶上、流淌在运河的碧波里,沉淀在老街的烟火间。
朱林的历史根系,深植于隋唐的风云岁月。镇域内唐王村的由来,藏着一段与李唐皇室相关的千年传说。据《清乾隆镇江府志》记载,唐王山因"唐太宗子葬于山左"而得名,山间的唐王溪、唐王桥,集镇上的前殿、上马庙、下马庙,都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南巡时留下的遗迹。但考古发现与族谱记载却揭示了更详实的渊源:这里实为唐郑孝王李亮后裔的聚居地,其子孙淮安靖王李神通、襄邑恭王李神符一脉,在唐季避乱南迁,由晋陵湟里迁居金坛西岗,也就是如今的朱林境内。2011年出土的宋代墓碑清晰刻着"唐郑孝王裔孙"字样,印证了这片土地与李唐宗室的深厚联系,而土山周边李巷、土山两村清一色的李姓人家与独特方言,更成为这段迁徙史的活态见证。
集镇之名的演变,则充满了市井烟火的趣味。相传早年此地朱氏聚居,因姓氏得名"朱林",清宣统年间,当地绅士王祥林以王氏为大姓为由,将其改为带王字旁的"珠琳",试图彰显家族权势,后经乡邻相传与历史沉淀,最终复归"朱林"之名,沿用至今。明清时期,随着龙溪河航运的兴盛,朱林逐渐发展为金坛西南重要的商贸集镇,盐米布匹、农具杂货在此集散,码头边纤夫号子与街巷里叫卖声交织,成就了"白日千人拱手,夜晚万盏明灯"的繁华盛景。2000年唐王镇并入西岗镇,2007年西岗镇再并入朱林镇,行政区划的调整如同年轮生长,让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愈发厚重。
朱林的岁月长卷中,最动人心魄的莫过于那些流传千年的人物传说。集镇西南河边的探花码头,虽从未迎来它的主人,却承载着一段清廉才子的传奇。明朝末年,朱林西街蒋家儿媳久未身孕,蒋家奶奶梦见峨眉山小和尚求收留,梦醒不久便喜得孙儿,取名蒋超,寓意超凡脱俗。蒋超自幼聪颖过人,厌荤喜素,痴迷佛学,私塾先生常被他的问题难住,乡邻皆称其为"奇才"。清初顺治年间,23岁的蒋超一举考中一甲第三名钦点探花,官封翰林院大学士,蒋家摆宴三日,乡邻共庆,还集资从北大河新开河道,修建气派的码头,静候探花省亲。
然而仕途多舛,蒋超受命主考乡试后留任翰林院二十余年,却不幸卷入通海冤案,为证清白策杖远行,数过家门而不入,最终落脚峨眉山伏虎寺萝峰庵。在那古木参天、白云缭绕的佛门净地,他潜心编修清版《峨眉山志》,一住便是15年,终因积劳成疾,49岁溘然长逝,遗愿葬骨山中,不立墓碑。这段清节自守的人生,感动了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将其写入《聊斋志异》之《蒋太史》,而朱林的探花码头虽终成空候,却成为承载乡邻思念与文人风骨的精神地标,让清廉传家的故事代代相传。
战乱岁月里,朱林的土地上也曾燃起抗敌的烽火。南宋时期,金坛作为京畿腹地,常遭兵燹,朱林因地处茅山与太湖之间的战略要地,成为军民联防的重要据点。当地百姓与驻军一道,利用河网密布的地形,在河道中设置暗桩,在村落间构筑堡垒,多次阻击来犯之敌。抗战时期,朱林更是茅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四军战士与乡邻并肩作战,在龙溪河畔传递情报,于天荒湖芦苇荡伏击日寇,不少青年毅然参军,用热血守护家园。如今,那些战争遗迹虽已湮没在岁月中,但老人口中流传的战斗故事,仍在诉说着朱林人不屈不挠的家国情怀。
时光流转中,朱林的文化传承如长河奔涌,从未停歇。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坛面塑,在这片土地上焕发着鲜活生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常邀请面塑第五代传承人潘俊芳开展体验活动,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习制作福袋祥龙等民俗作品,指尖翻飞间,彩泥化为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形象,让非遗技艺在新生代心中生根发芽。而金坛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谈庄秧歌灯、上阮花鼓戏等民俗文化,也在节庆与日常中代代相传,庙会时节,秧歌阵阵,花鼓声声,表演者身着彩衣,踏着欢快的节奏,将丰收的喜悦与对生活的期盼传递给每一位观者,构成了朱林最鲜活的文化图景。
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朱林从未褪色。金坛李氏见龙堂作为江左巨族的宗祠,曾统领18个分祠,欧阳修奉敕撰写的《李氏宗室世系表序》见证着家族的荣光,而"性质直、信已笃"的祖训,早已融入朱林人的血脉。如今,镇内的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书法、绘画、国学等公益课程常态化开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此交融共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朱林人。
朱林的风景,是江南水乡的灵秀与田园牧歌的静谧交织而成的画卷。东濒天荒湖,西接长荡湖,龙溪河穿镇而过,河网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构成了"水网密布,田畴如画"的独特风貌。天荒湖的清晨,薄雾如纱,芦苇摇曳,成群的水鸟在水面嬉戏,渔民驾着渔船缓缓驶过,渔网撒开时划出优美的弧线,惊起白鹭掠过水面,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乡晨曲。湖畔的湿地植被繁茂,春夏时节绿意盎然,秋冬之际芦花飞雪,漫步湖边栈道,清风拂面,花香袭人,让人忘却尘世喧嚣。
龙溪河两岸,是朱林最动人的风景线。春日里,柳丝依依,桃花映水,油菜花田铺成金色的海洋,蜂蝶飞舞,鸟语花香;夏日里,浓荫蔽日,蝉鸣蛙唱,河面上荷花亭亭玉立,清香远溢;秋日里,稻田金黄,稻浪翻滚,沉甸甸的稻穗弯下腰肢,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冬日里,薄雾笼河,静谧安详,偶有渔船驶过,划破水面的宁静,留下层层涟漪。河边的古桥历经沧桑,桥面的石阶被岁月磨得光滑,桥栏上的纹饰虽已斑驳,却依旧坚守在河道之上,见证着两岸的悲欢离合。
朱林的乡村,藏着最质朴的田园之美。黄金村的稻田一望无际,风吹过,稻浪翻滚如金色的波涛,这里出产的大米颗粒饱满,香软可口,让黄金村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宝地",年经营性收入超270万元,三产总值达2.46亿元。东岗小院隐匿在乡野之间,四周绿树环绕,空气清新,院中可钓鱼喝茶、闲话家常,散养的鸡鸭与自种的蔬菜,构成了绿色健康的农家风味,鸡煲鲜香醇厚,让人回味无穷。散落乡间的池塘沟渠,倒映着蓝天白云,岸边绿树成荫,是乡邻纳凉闲谈的好去处,也是孩童嬉戏打闹的乐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了朱林独特的饮食文化。这里的美味佳肴,离不开河湖的馈赠与田园的滋养,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乡土的质朴与匠心。朱林咸鸭蛋堪称一绝,坛兰桂牌咸鸭蛋传承三代古法技艺,选用天荒湖散养鸭所产之蛋,鸭群以虾螺为食,饮活水而生,蛋质鲜美。经草灰裹矿盐、泥土密封腌制百日,蛋白如玉,咸淡适中,蛋黄流油,咬上一口,芦叶清香与矿盐咸鲜交织,满是童年的回忆与母亲的温情,成为金坛人餐桌上的必备美食,更是游子心中的乡愁寄托。
除了咸鸭蛋,朱林的乡土风味同样令人垂涎。竹林豆腐口感细腻嫩滑,采用本地山泉水与优质黄豆手工制作,无论是清炒还是炖汤,都豆香浓郁,回味悠长。糖藕甜而不腻,选用本地种植的莲藕,填入糯米,经慢火炖煮后淋上蜂蜜,软糯香甜,兼具营养与美味。农家菜更是朱林的特色,东岗小院的散养家禽、自种蔬菜,经简单烹饪便鲜香可口,鸡煲肉质紧实,汤汁醇厚,蔬菜清爽鲜嫩,带着田园的清香,让人感受到最本真的乡野味道
朱林的土特产丰富多样,承载着土地的馈赠与乡邻的匠心。金坛雀舌茶形如雀舌,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滋味鲜爽,是中国名茶之一,得益于朱林温润的气候与肥沃的土壤,品质上乘。建昌红香芋口感软糯,香气浓郁,营养丰富,可蒸可煮,可炒可炖,是餐桌上的佳品,也是馈赠亲友的好选择。金坛无节水芹鲜嫩可口,无筋无渣,清炒或凉拌皆佳,带着水乡的清新气息。此外,溏心皮蛋、咸鸭蛋黄、土鸡蛋、鹅蛋等特产,也以纯正的风味与健康的品质,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
朱林的乡土人情,如江南的春雨般温润,如龙溪河的流水般绵长。这里的民风朴实醇厚,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是世代相传的美德。清晨的老街,早点铺的老板早已备好热气腾腾的馄饨、面条,熟客进门不用多言,一碗心仪的早餐便会很快端上桌;午后的巷口,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下棋消遣,欢声笑语中透着闲适与安逸;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邻里之间相互拜年,分享美食,那份浓浓的人情味,是都市里难得一见的温暖。
赶集是朱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集市上人头攒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成最质朴的市井交响乐。农户们带着自家种植的蔬菜、养殖的家禽、自制的土特产前来售卖,新鲜的食材、公道的价格,吸引着镇内外的食客。在这里,没有陌生人之间的隔阂,摊主与顾客熟稔地寒暄,不相识者也能随口搭话,聊聊收成,谈谈家常,那份坦诚与热忱,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庙会时节更是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商品、精彩绝伦的民俗表演、香气扑鼻的美食,吸引着四方乡邻前来赶集,人山人海,喜气洋洋,尽显朱林的烟火气息与民俗魅力。
历经千年变迁,朱林镇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前行,实现了从传统农业集镇到现代宜居小镇的华丽蜕变。如今的朱林,社会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齐头并进。全镇工业企业稳步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为镇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农业方面,以黄金村为代表的生态农业蓬勃发展,优质大米、特色蔬果种植形成规模,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带动了农民增收,让"鱼米之乡"的美誉更加响亮。
交通的便利为朱林的发展插上了翅膀,距金坛城区仅10公里,毗邻沿江高速、扬溧高速,完善的交通网络让朱林融入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既方便了乡邻出行,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作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小镇,朱林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老街焕新颜,新村展风貌,休闲广场、健身步道、文化场馆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让乡邻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旅游景点的打造,让朱林的魅力更加凸显。探花码头与蒋超的传说,吸引着文人墨客前来探寻历史足迹;唐王村的李唐遗迹、李氏宗祠,承载着千年的家族记忆,是感受历史文化的绝佳去处;天荒湖与龙溪河风光带,成为休闲漫步、亲近自然的热门选择;东岗小院、黄金村田园等乡村旅游点,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农耕乐趣与农家生活;非遗体验活动与庙会民俗,让游客深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春季踏青赏春,夏季避暑观荷,秋季品蟹摘果,冬季寻味过年,四季皆可游,处处有惊喜。
夕阳西下,天荒湖的波光与老街的灯火交相辉映。漫步朱林街头,耳边是乡邻的闲谈笑语,鼻尖是美食的诱人香气,眼前是河湖相拥的秀丽风光。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镇,没有名都大邑的繁华,却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温润与厚重。从李唐后裔的迁徙聚居到朱王两姓的地名之争,从蒋超探花的清廉风骨到抗战时期的家国坚守,从传统技艺的代代相传到现代产业的蓬勃兴起,朱林的每一段历史都值得细细品读,每一处风景都值得静静欣赏,每一种味道都值得慢慢回味。
如今的朱林,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前行。它既保留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之美,又拥有"工业兴旺,旅游繁荣"的现代活力;既传承着忠孝清廉的文化基因,又洋溢着开放包容的时代气息。龙溪河的水还在静静流淌,探花码头的故事还在代代相传,朱林人的生活还在续写新的篇章。这座茅山脚下、太湖之畔的千年古镇,如一杯陈酿的封缸酒,越品越香,如一幅展开的田园画卷,越赏越韵,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探寻它的前世今生,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