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城市发展历程(从自然聚落到现代工矿城市)
从“本溪湖”到“本溪市”,120余年完成了“乡村聚落—殖民工矿—共和国工业基地—绿色现代城市”的四级跳,成为中国资源型城市演进的一个典型样本。
![]()
![]()
![]()
![]()
![]()
![]()
![]()
![]()
![]()
一、史前-清代:行政隶属与早期聚落
战国:属燕国辽东郡
辽金:辽阳州/石城县辖地,出现小规模采煤、冶铁
清初:归辽阳府,本溪湖仅为太子河畔村落,因“杯犀湖”得名
二、1905-1931:日占奠基与工矿起步
1905:日俄战争结束,大仓财阀获批开采本溪湖煤田,设“本溪湖大仓煤矿”
1910:中日合办“本溪湖煤矿有限公司”(资本200万龙银,中日各半)
1911:增资扩权,改名“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取得炼铁权
1915:东北第一座洋式高炉(1号炉)投产,日产生铁130t
1918-1926:续建斜井、小高炉、洗煤厂、炼焦炉(440t/d),形成煤-焦-铁一体化体系
1904-1905:日本强筑安奉军用轻便铁路(安东—奉天,303 km),设本溪湖站,奠定对外交通骨架
三、1931-1945:伪满时期——“东北小型钢都”
1932:伪满洲国成立,本溪湖成为“日满战时资源重点区”
1936:横跨太子河悬臂钢梁大桥建成,厂区与城区连为一体
1930s:扩建二号、三号高炉,产能增至20万t级;工人逾2万,城市雏形显现
四、1945-1948:光复与解放
1945.8.15:日本投降,本溪湖光复;工人纠察大队成立,收缴日伪武装
1948.10.30:东北野战军进驻,本溪全境解放
五、1949-1978:新中国“工业长子”
1952:本溪湖煤铁公司改组为“本钢一铁厂”,成为国家铸造生铁、球墨铸铁核心基地
“一五”~“三五”:续建二电、三电、特殊钢厂、焦炉扩建,生铁产量占全国1/8
产品供应:共和国第一批枪、炮、汽车、发电机组、返回式卫星、运载火箭均使用本溪钢铁
行政升格:1953年本溪市被列为中央直辖市(后改省辖),人口由10万增至40万
六、1978-2004:改革阵痛与转型探索
1980s:资源枯竭、设备老化,本钢亏损;城市开始“工矿+旅游”双轨战略
1994:本钢集团成立,推进连铸、冷轧改造
2002:本溪确立“钢铁深加工、中药、旅游”三大接续产业
七、2005-2020:棚改与环境再造
2005:启动全国最大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民心1号工程”上央视)
2007-2018:连续实施主城区综合整治、老旧小区维修、“三供一业”分离,10余万户居民迁入新居
交通升级:行水大桥、溪浦大桥、彩屯大桥相继建成,城区“三桥飞架”格局形成
八、2021-今: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本钢并入鞍钢集团,打造2000万吨级精品板材基地;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文旅康养加速布局
城市定位: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辽东绿色经济区核心城市
空间战略:太子河“一河两岸”生态走廊、溪湖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同步推进,实现由“黑色煤铁城”向“绿色山城”转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