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刚退了休,怎么感觉比上班时还累?”今年60岁的张大爷,最近总是觉得精力不支,走几百米就气喘吁吁。
家里的王阿姨劝他去医院查查血糖,张大爷还笑说自己一向不喜欢甜食,不至于高血糖。
结果体检当天,医生看着报告明显皱起了眉:“血糖偏高还不算,血压、血脂也都出了问题,你这叫‘三高’!”张大爷顿时蒙了:“我不就是血糖高点吗?怎么变成全身性毛病了?”
![]()
医生叹气说,很多人以为“高血糖只是糖的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东京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已经提出:高血糖背后,往往是一整套身体失衡的信号。
你自以为的“小毛病”,可能正在威胁心脏、大脑、肾脏甚至免疫系统。到底高血糖对身体有哪些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除了降糖,我们还应该关注哪些关键指标?
本期,带你从头到脚,全面理解高血糖真正的危险与管理要诀。你知道吗?控制好这3个细节,往往决定了高血糖能否稳住健康底线。
高血糖到底意味着什么?东京大学的最新发现,很多人只把高血糖当作“血里的糖有点高”。
其实,东京大学201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持续高血糖不仅是糖尿病的前兆,更是“全身性慢性炎症状态”的触发器。
![]()
研究团队对超万例中老年人进行了为期7年的跟踪,发现空腹血糖高于6.1mmol/L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早期肾损伤的风险分别上升了24%和17%。
医学上常说,“血糖升高就像让身体在慢火中炖着”。高浓度的葡萄糖损伤血管内皮,让“血管像自来水管一样逐步结垢、变脆”,反复“溢糖”还会影响神经与免疫系统。
东京大学团队用“全身性疾病”来界定高血糖的本质,提醒:只盯住数字降血糖,是远远不够的。更细致的数据还显示:每提升1mmol/L空腹血糖,冠心病风险增加8.5%,卒中风险增加6.3%。
特别要警惕的是,即便暂时没有糖尿病诊断,只要血糖偏高,出问题的往往不是一个部位,而是全身同步拉响警报。这才是“高血糖危险”的真相。
很多人都认为,血糖高的最大影响就是“糖尿病”。但实际上,高血糖像多米诺骨牌,每一张倒下都带来其他风险。东京大学研究联合《柳叶刀》发表的数据显示:
血压同步升高:血糖高的人,高血压发病率提升13%-27%,几乎一半伴随血脂异常,心脑血管压力陡增;
![]()
肾脏负担:高血糖人群的早期微量白蛋白尿检出率高达21.9%,这是慢性肾损害的信号,一旦忽视,肾衰竭风险猛增;
神经系统损害:4年随访发现,高血糖引发周围神经损伤的概率是普通人的1.8倍,表现为手脚麻木、蚁行感,甚至影响视力;
免疫力下滑:高糖状态下,白细胞减弱,感染、反复感冒的风险提升12%-28%,且恢复慢;胃肠道常出现早饱、消化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便秘、腹泻交替。
![]()
除了饮食,熬夜、缺乏运动、情绪长期紧张同样是高血糖背后的“帮凶”。比如,研究发现坚持每晚23点前睡、保证7小时睡眠的人,血糖稳定率可提升19.5%。
尤其警惕,有些人“血糖刚高一点”,就草率吃药,其实更应该评估血压、血脂、肾功能指标及身体整体状况。否则,只把糖降下去,其他风险依旧潜伏。
![]()
想让血糖“稳住”,必须像管理三防工程一样“多线作战”。东京大学医学部以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均建议:
同步关注“三高”联动
高血糖往往和高血压、高血脂并肩而行。科学数据显示,只有血糖、血压、血脂都达标的人,5年内心脑血管事件降低23.9%。“三高一体化管理”不仅看指标,更看生活改变。
![]()
肾脏与血管检查不能忽略
高血糖早期“无声侵袭肾脏”,建议每年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尤其留意微量白蛋白尿。注意血脂指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严格控制在合格范围,为血管“搭建防火墙”。
生活习惯改造,胜过单纯吃药
饮食方面:优先“粗细杂粮搭配、每餐七分饱、少红肉多蔬菜”。实验提示:每日膳食纤维摄入超25克的人,血糖波动幅度降低14.2%。
![]()
运动建议:每周累计15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快步走,每次30分钟。实践显示,坚持半年,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8%-1.3%。
心态调节:避免焦虑与暴怒情绪,积极管理压力,这能让胰岛素敏感性提升9.1%,降糖效果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