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每年有400万妇女被诊断为子痫前期,导致超过7万名妇女和50万名婴儿死亡,严重威胁母婴健康[1]。然而,子痫前期对母婴的危害远不止于妊娠阶段,全世界超过3亿妇女和儿童由于之前暴露于子痫前期而面临慢性健康问题[2]。我国子痫前期的发病率约为4.5%,西北和西南地区发病率更高[3]。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被定义为妊娠20周后出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伴有蛋白尿、多器官功能紊乱等临床表现的一类综合征,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母体抽搐、重要脏器损伤等[4]。
子痫前期的病因与发病机制颇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是一种多因素、多机制及多通路致病的疾病,无法以“一元论”来解释。主要学说有以下几种:
1.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
2.炎症免疫过度激活;
3.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4.遗传因素;
5.营养缺乏。
以下因素可导致发生子痫前期:
Ø中危因素:
1.初产
2.肥胖:BMI≥30kg/m2
3.子痫前期家族史:母亲或姐妹
4.年龄≥35岁
5.个人病史因素:(1)低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分娩史
(2)前次有不良妊娠结局
(3)距前次妊娠间隔时间≥10年
Ø高危因素:
1.子痫前期病史,尤其伴有不良妊娠结局
2.多胎妊娠
3.慢性高血压
4.1型或2型糖尿病
5.肾脏疾病
6.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
子痫前期的预测对于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降低母婴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妊娠期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中要求“对所有孕妇均应动态评估子痫前期风险。”评估方法有:
一、生化指标:包括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溶性酪氨酸激酶-1(sFlt-1 ),胎盘蛋白13(PP13)、可溶性内皮因子(sEng)等。生化指标联合危险因素,有一定预测价值。
二、子宫动脉多普勒血流检测:妊娠11~13+6周时进行,如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持续升高或出现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等病理波形,有助于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
对预测发现的高危人群,有效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条:
1.适度锻炼 妊娠期应适度锻炼,合理安排休息,以保持妊娠期身体健康。
2.合理饮食 妊娠期不推荐严格限制盐的摄入,也不推荐肥胖孕妇限制热量摄入。
3.补钙 低钙摄入(摄入量<600mg/d)的孕妇建议补钙,每日口服1.5~2.0g。
4.子痫前期高风险者,可考虑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
子痫前期并非“无声的威胁”,通过科学的预测筛查和早期干预,可避免大多数不良妊娠结局。建议每位准妈妈重视筛查,与医生充分沟通自身风险,共同为母婴健康筑牢防线。(文/图咸阳彩虹医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