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番位这件事。
有趣、微妙、敏感又藏之不住。
纵使有些人不愿意承认,但对演员来讲,它却恰恰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地位映射。
而关于此节,可以相信刘青云说过的一句话。
他曾在《扫毒3:人在天涯》映后访谈中,面对主持人郑裕玲关于“谁在中间,谁排前面”的提问说,“没有人不愿意排在前面。”
任何不以为然和欲盖弥彰,背后都只有四个字,实力不济。
不妨一探。
![]()
为何有人会说,“印象里大多数刘德华是二番”?
这与香港电影的阶段状态、发展及演员自身的走势,关系匪浅。
刘、梁二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出道,刘德华携大概五年的先发优势,很早就在商业电影方面站稳了脚跟,而梁朝伟则出道就受到业内青睐,很快就以演技著称。
待到下一个十年。
刘德华声势更为看涨,被封了一个香港影坛“五大巨星”的名号,梁朝伟虽则演技名声颇隆,却直到1994年,才正式晋级影帝。
所以在整个九十年代,论及业内地位和番位高低,梁朝伟始终不及刘德华。
但很有趣。
这个阶段,仍在双周一成争霸的年代里,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成龙、周润发与周星驰三人之间的香港票房年冠和影史票房纪录的争抢和轮换。
以巨星概念来讲,只有“双周一成”和“其他人”的区分。
故刘、梁之争,就印象淡忘。
![]()
举个例子。
谈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坛,若论及演员之间的争锋,《风云雄霸天下》的郭、郑主题曲事件,就一定是双周一成故事之外的头号新闻,而非刘、梁番位。
这是“头名”与二、三、四乃至无穷之间的区别。
也众所周知,自昔年郭富城和郑伊健携手,一战而败成龙、周润发和周星驰之后,成龙和周润发就再也没有在香港票房年冠的位置上出现过。
这是破立之战。
![]()
新的时代来临。
刘德华与梁朝伟,自此之后,才依次登临香港影坛之巅,并以一部《无间道》,掀起救市浪潮,进而奠定巨星地位。
旧日巨星落幕,新人上台争锋。
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刘、梁番位的前后高低,才正式闯入大众视野。
起始锚点正是《无间道》。
![]()
变化是事物的本质。
在整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排在刘德华之后的梁朝伟,经由四座三金影帝奖杯和一座戛纳影帝奖杯的奠基,进入零零年代,就开始可以与刘德华分庭抗礼。
在《无间道》中,二人一个出现在片头第一,一个片尾字幕第一,海报上交叉互压。
片方绞尽脑汁,对二人的巨星地位,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说来有趣。
如果《无间道》只拍一部,梁朝伟只能说略微占优,毕竟片头第一虽有含金量,却显然仍是一场旗鼓相当。
问题在于,该系列拍了三部。
而在《无间道3:终极无间》当中,梁朝伟以约等同客串的戏份,傲然领衔,横压刘德华和黎明两大天王。
这个威风,可就太大了。
![]()
番位有惯性。
它并不适用“礼尚往来”的人情世故,并不能说,上一次你做了一番,下一次就该轮到我。
转而尤其符合“马太效应”,体现为“赢家通吃”。
比如经此一役,刘德华再遇梁朝伟,做二番就是超大概率事件,甚至根本就和戏份、地位无关了,《金手指》就是无可辩驳的例证。
在拥趸的角度,当然很难接受。
他们会想,凭什么?
但在业内、片方以及大众影迷的角度,这就是理所当然。
也正好就回应了文题。
![]()
番位之争。
这并不是观众眼见的排名那么简单。
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线之隔,或者说一念之差,很多东西会就此尘埃落定。
比如回过头来,再讲刘、梁二人的番位问题。
梁朝伟携戛纳影帝之威而来,在刘德华的角度来说,纵然难捋其锋,但争一个平手绝无问题,所以有《无间道》的平番。
真正的变局,出在《无间道3:终极无间》。
若刘德华坚持非一番不演,梁朝伟十有八九会妥协,毕竟二人戏份差距明明白白,但最终结果是刘德华执了二番。
遂成定局。
不可翻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