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此以后,可能再也没有什么双十一了。
今年的双十一,安静得可怕。
没有实时滚动的成交额战报,没有铺天盖地的GMV宣传。
从全民狂欢,到无人问津,这个轰轰烈烈的购物节,可以说已经彻底完犊子了。
而这背后更残酷的现实,是电商这个行业已经完全没有红利,从当年的风口,变为如今血腥的内卷战场,“线上比线下便宜”,早已成为过去。
那么,谁才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双十一有今天,非一日之寒,而是电商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在今年集中爆发。
电商行业持续了十余年的“流量+低价”模式,已经彻底行不通了。
首先说说商家。商家作为购物节的供给方,参与其中变得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直接动摇了整个购物节的根基。
早年做电商的都知道,靠平台自然流量,上几款新品就能轻松出单,1个人打理两家店还能兼顾家庭。
而这些年,同品类的商家数量不断翻倍,推广成本节节攀升,团队扩大加班加点,利润却不断下滑。
这就是中小商家们面临的现状。
另一方面,行业也已经告别野蛮生长,逐渐合规化。
曾经的电商商家可以靠“避税”获得横扫线下的价格优势,但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税务部门已经要求平台上交所有交易数据,杭州、广州有不少电商商家都收到补税通知。
换句话说,电商的“纳税成本”正在集体向实体店看齐。
在此基础上,各大平台还在强调“低价”策略,商家被迫陷入恶性价格战。
有业内人士披露,在某平台,商家每卖出1000万的货,就要被平台抽走35%到45%的佣金,还不算达人费用、退货费用、人工成本。
如果一个商品没有90%的毛利,根本不可能赚钱。
换句话说,大家买到的便宜货,要么质量有问题,要么就是商家在赔本赚吆喝。
其实,电商平台本身大多也陷入了困境。
毕竟国内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人口早就见顶了,而流量池就这么大,电商平台砸再多钱也换不来新增长。
平台为了获得更高的广告收入,已经将更多流量导向“更赚钱”的业务,比如游戏和短剧,电商能获得的自然流量比例下降。
更恶心的是,商家为了卖货花钱投流,结果买到的还可能是大量的“任务型流量”,进店的用户大多是为了做任务,例如为了免费看一集短剧进来看几秒直播的那种用户,根本没有真实购物需求。
商家只得到了漂亮的点击数据,转化率却极低,说直接点,这就相当于平台内部的“合法刷单”。
转化率低,平台和商家为了赚钱,就开始想各种歪招,例如“先涨后跌”的假降价,以及各种鸡贼奸诈的优惠满减等等。
相信很多兄弟跟松哥一样,对现在各种平台大促的复杂玩法深恶痛绝。
以前简简单单的打折,现在成了烧脑的“奥数题“,什么预付定金、跨店满减、直播限时优惠,乱七八糟的规则没有带来丝毫乐趣,反而消耗了咱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购物居然成为一种负担。
更可恶的是薅国补羊毛等虚假促销屡见不鲜,所谓的优惠大多只是商家和平台的一场数字游戏,甚至还有大促比平时还贵的奇葩现象,消费者的热情自然被浇灭。
前段时间有个热门话题,说的是杭州这个中国电商之都,今年有大量的电商人出走。
要么转做线下,要么转战出海,就是因为在国内电商这条路上,已经看不到希望了。
说到底,杀死双十一的,不是某个平台,某个政策,而是这个行业整体生态的崩塌。
平台为了短期利润,用算法和高费率榨干商家。
商家为了生存,只能打价格战,弄假促销,搞劣质货。
消费者遇到了假优惠,买到了假货劣货,下次自然就不愿意再买了。
恶性循环之下,谁都是输家,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或许在当下,这个行业需要的是拨乱反正,而不是继续竭泽而渔。
还记得十几年前,马云和王健林打赌,赌电商未来能不能占到整个商业的一半。
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马云会赢,因为电商效率高、成本低,是未来的趋势。
然而现在的情况好像没那么简单。线上经历十余年野蛮生长,已经到了天花板。线下被电商挤压多年,眼下似乎也面临百废待兴。
希望未来能好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