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公布智能辅助系统“天神之眼”车型保有量达到了200万台,10月份就销售了31万台“天神之眼”车型,现在每天生成辅助驾驶数据超1.3亿公里。而10月份比亚迪公布的数据是每天生成1.1亿公里,累计行驶里程突破行业纪录。这一数据标志着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实现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规模化普及的车企,其智能驾驶技术已从高端配置下沉至主流消费市场。
![]()
天神之眼智能辅助系统越用越聪明,凭借海量数据积累、创新安全承诺及全场景能力,已成为行业标杆。要知道这是比亚迪推出“智驾平权”9个月内取得的成绩,并且这个数据还将继续增长。
![]()
从销售比例上看,10月辅助驾驶车型中,王朝与海洋系列贡献279,724辆(占比88.3%),方程豹、腾势、仰望分别销售29,974辆、6,409辆和652辆。这一数据反映出比亚迪“技术平权”战略的成效——智能驾驶功能已覆盖从10万元以下的海鸥到百万级仰望U8的全价格带车型,其中10万元以下车型占比达35%,打破了“高阶智驾仅服务高端用户”的行业惯例。
![]()
关键技术亮点在于数据闭环的形成:1.3亿公里/天的真实场景数据涵盖城市拥堵、乡村道路、雨雪天气等复杂路况,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持续优化感知决策能力。
用户反馈显示,该系统在城市道路中自动跟车、拥堵跟车的成功率达92%,高速领航辅助的接管率降低至0.8次/百公里,已成为用户日常驾驶的核心依赖功能。
![]()
同期发布的《智能驾驶用户白皮书》显示,89%的用户认为该系统“显著降低驾驶疲劳”,76%用户表示“愿意为智驾功能额外付费”。与此同时,比亚迪还主动推出无“天神之眼”功能车型,以及搭载华为乾坤智驾车型,让用户有更多选择。
比亚迪“天神之眼”的规模化成功,本质上是数据飞轮效应的胜利。200万辆的保有量形成了“销量增长→数据积累→算法优化→体验提升→再促销量”的正向循环,日均1.3亿公里的数据量使其在Corner Case(极端场景)处理能力上领先行业6-12个月。
这种基于海量真实场景的技术迭代路径,与特斯拉的“影子模式”异曲同工,但比亚迪凭借更广泛的价格覆盖实现了更快的普及速度。
![]()
从行业影响看,比亚迪正在重塑智能驾驶的竞争规则。过去由特斯拉、“蔚小理”主导的“高精地图+激光雷达”路线,正被比亚迪的“视觉为主+数据驱动”路线挑战。
其核心优势在于成本控制——“天神之眼”基础版仅搭载8颗摄像头和1颗毫米波雷达,硬件成本降低40%,却通过数据优势实现了接近激光雷达方案的感知能力。这一模式迫使竞争对手重新评估技术路线,推动行业从“硬件堆砌”转向“数据运营”。
最为关键的是比亚迪推出“智能泊车”情景下的全面兜底,不走保险,包赔损失,赢得了用户的安心。至今成为行业先例,也必将引领行业为智能辅助驾驶兜底,带领行业健康发展。
![]()
未来挑战在于技术深化与生态构建。一方面,比亚迪计划2026年推出激光雷达版“天神之眼B”,将记忆领航、自动变道等功能下放至15万元级车型;另一方面,需应对欧盟即将实施的《AI法案》对数据隐私的严格限制。
最关键的竞争壁垒已从技术本身转向数据生态——谁能在保证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构建更高效的数据闭环,谁就能在智能驾驶下半场占据主导地位。比亚迪的200万辆里程碑,只是这场“数据战争”的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