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延平
大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武安县教谕陈玮编纂的《武安县志•官师志 》引言中写到:“志曰:建官古也,因革历代虽异,其义一也。官师之贤不肖,而政治之得失关焉,教化之兴废系焉。是以宦游兹土者,皆统书其名氏,而又有名宦以别之,将使后世有所考见而劝戒也,故志官师。”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志书有言:设置官职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历代的因袭与变革虽有不同,但其核心意义是一致的。官员们的贤能与否,关系到政治的得失,也维系着教化的兴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做官任职的人,都要一并记载他们的姓名,又另设“名宦”条目来区分贤能者,以便让后代有所查考,从而起到劝善戒恶的作用,故而编写此‘官师志’。”
有鉴于此,明、清、民国编纂的8部《武安县志》均有“官师志”或“职官志”,而且还有“名宦”的传记。同时,武安文庙大成门东建有3间“名宦祠”,供奉“名宦”的牌位,祭祀对武安做出杰出贡献的30位“名宦”。目的是让后来者“分贤能者”“有所查考”“劝善戒恶”“见贤思齐”。
今天,我们聊的武安“芝麻官”是清代“名宦”王国琏。
![]()
《武安县志》(清康熙版)记载的王国琏
据《武安县志》(清康熙版)记载:“王国琏,陕西扶风县人。由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任。才识卓越,多实政及民,而遴用里民李秀蕙,赴京申诉,力除磁州协马之害,恩垂不朽。有去思碑。”
王国琏(1618 ~1661年),字怀屺(《扶风县志》载:字自重),陕西省扶风县人,生于大明万历戊午年(1618年)农历二月十八日一个书香门第。
![]()
《扶风县志》(清雍正版)记载的王国琏
王国琏不到二十岁就进入府学,于清顺治戊子(1648年)考取举人。顺治十五年任武安知县。他的父亲曾反复叮嘱他不要辜负朝廷、祖先与所学,为民解忧,实政惠民,这番话也成为他做官为人的准则。
据《武安知县•名宦》《续河南通志•名宦》等文献记载:王国琏才华见识出众,他虽然在武安任上不足四年,但是却干了很多对百姓有益的政事。
![]()
《续河南通志》(清乾隆版)记载名宦王国琏
王国琏第一件惠政:革除了磁州的“协马”之害
王国琏走进武安城正本街县衙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当地乡绅父老征询意见,主动询问百姓的疾苦,为后续施政找准方向。
据百姓反映:当时武安县属于河南省彰德府磁州管辖,自大明万历年以来,磁州府以借武安、涉县驿马暂用为名,征调两县驿马当差,差役还要自支费用。后来竟然轮流让两县定期派马值差,每年耗费的钱财多达数万,这项“协马”负担让差役者无不倾家荡产,痛恨不已!
![]()
《武安县志》(清康熙版)记载王国琏
![]()
《武安县志》(清康熙版)记载的王国琏
王国琏闻知“协马”之害,十分揪心,夜不能寐,随即向上级官府上书申请取消“协马”之劳,同时,选派武安“性慷慨、有才干、喜任事”的人士李秀蕙赴京向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官署(即科、道两衙门)申诉,经过台臣顾某条奏议免,成功解决了“磁州协马”给武安、涉县百姓带来的困扰,革除了百年积弊,武涉两县的百姓都蒙受其恩,齐声赞誉:“(这是)王令之谋、秀蕙之力也!”
有人说:自古以来,官员们最讨厌百姓上访诉求。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中国古代对百姓诉求也非常重视。如:明清时期的“登闻鼓”“叩阍(hūn)”等,允许百姓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一些清官廉吏会将百姓诉求视为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主动倾听民声,解决民困,而像王国琏那样的“芝麻官”,为了百姓利益,宁愿得罪上级,主动选派人员赴京申诉,革除积弊取胜,确系少数。
当然也有个别官员因担心自身政绩受到影响,不愿意直面问题,才可能对百姓合理诉求采取回避或打压的态度。
![]()
《武安县志》(清康熙版)记载王国琏语录
王国琏第二件惠政:裁革无名的摊派勒索
据《武安县志•赋役》(清康熙版)记载:“王国琏曰:惟正之供,经常不易,即令能为民贷哉?乃无名之索,种种扰民,余猛为裁之,几绥其旦夕之命耳。至于书吏那移影射之弊,载在成籍,可按也。虽不大为廓清,或者思过半乎?”
王国琏认为:正常的赋税是不能更改的,但种类繁多的无名勒索,扰害百姓,必须大力裁革,这事关百姓性命之忧、生存危机,必须高度重视。至于书吏挪用款项、蒙混欺骗的弊病,都记载在现成的簿籍之中,可以查考。虽然不能大规模地清除,或许能清除大半吧?
从《武安县志•赋役》记载看:王国琏任上,确实大力裁革了武安百姓种类繁多的无名勒索,百姓负担有所减轻。
![]()
《武安县志》(清康熙版)记载王国琏语录
王国琏第三件惠政:免除了起解钱粮多让大户承担的旧规
再据《武安县志•赋役》(清康熙版)记载:“又曰:钱粮应起解者,旧佥派大户,民间受累久矣。自奉文裁去大户,以该房吏充之,一应火耗路费之数,俱出自官吏,止承命奔走耳,上下颇便。今成式具在,后之君子,幸相与守之。”
王国琏针对过去官府征收起解钱粮的任务多让村中大户承担的旧规,改为由县吏员负责,相关耗费均由官府承担,减轻了民间百姓的负担 ,上下各级人员都觉得很便利。
王国琏不忘告戒后续县官:如今各种规矩都已经定好,后来的君子们,希望能够一同遵守。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王国琏亲自主持,邀郭之屏、贾国铉等人共同编纂了《武安县志》(清顺治版)。这部县志共十卷八十六目,是武安历史上第四(三)部县志。他在序言中强调,编纂过程中格外注重民俗风土、疆域条理以及忠孝节义相关事迹。除此之外,他还在县衙捐建了西书房花台,同时重视教育、扶持士人,还着力表扬节孝之人,以此带动当地风气向好发展。
针对武安百姓供奉神像,县令王国琏曾慨叹:“民之易惑也,不修人道而修佛之香火,以邀福耳。就其邀福一念亦慕善之心使然”。他不认同百姓不修人事只靠供奉佛像祈福的行为,注重引导百姓心存善念,踏实生活。
王国琏任职期间还有诸多善举,虽未一一详尽记载,但从百姓的爱戴程度可见一斑。武安百姓为感念他的功绩,不仅为他立了“去留碑”,还绘制他的画像立祠祭祀。
清顺治辛丑年(1661年)农历六月二十日,王国琏积劳成疾,因病去逝,年仅四十四岁。葬于老家扶风县鲁马村父亲坟墓的右侧。
王国琏在武安任上为官理念与诸多善政,必将长期为武安百姓铭记与传颂。
这正是“为官一任,留惠一方。恩垂不朽,名传千古!”
参考文献:《武安县志》(清康熙版、乾隆版)、《续河南通志》(清乾隆版)、《扶风县志》(清雍正版)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