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丧失、离别和放弃,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心理学经典《必要的丧失》
![]()
写在前面
凯莉的故事,是许多女性在亲密关系中隐忍、挣扎、又逐渐觉醒的缩影。她曾是被温柔守护的女孩,与丈夫有过深厚的情感基础,也曾全心投入家庭与孩子。然而,当伴侣的偏执、控制与情绪暴力不断升级,甚至延伸为家暴,那些曾经的甜蜜也无法再支撑一个家庭的尊严与安全。更令人心痛的是,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伤害深远,会悄无声息地侵蚀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与未来的亲密模式。
作为咨询师,我见证了凯莉在恐惧与愧疚中艰难摸索,也看到她在绝望夹缝中逐渐觉醒。当一段关系已无法承载爱,而只剩消耗与伤害,我们需要的不是再坚持,而是勇气——走出困局、保护自己、挽救孩子,也重新夺回应得的生命主权。
下面的故事,来自于我们能量营助教老师的细腻笔触,娓娓道来,提醒我们所有朋友,其实必要的丧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从容面对。
必要的丧失,是成长的解答
——小可爱写给凯莉的观察
凯莉,此刻的你,是否仍在经历一场内心风暴。面对一份相守二十余载的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爱情的情感,面对一份早已成为生命一部分的如同呼吸般自然的情感,面对一份相识于青春年少,彼此见证了对方从青涩到成熟的每一步蜕变的情感,明知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但究竟该怎样说出再见。不舍如藤蔓缠绕,每一次试图挣脱都带来刺骨的疼。但也正是这样的时刻让我们学习告别与丧失,这个生命中无法回避的核心命题。
一、觉醒是突然的雷鸣,敲碎所有自欺的平静
“丧失”常常与痛苦、悲伤和缺憾为伴,被我们视为生命中不受欢迎的“阴影部分”。然而,美国作家朱迪思·维奥斯特的经典心理学著作《必要的丧失》,却以其深邃的洞察和温情的笔触,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这本书告诉我们:丧失并非生命的偶然故障,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并非在失去中变得残缺,反而是在一次次的告别中,逐渐塑造成更为真实、完整的自我。
从我们生命最初的分离剪断脐带、脱离母体开始,到爱情、梦想、幻念的消逝,直至最终面对衰老与死亡,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失去。理解并接纳这些必要的丧失,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漫长的丧失史。
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一个告别。首先是对绝对依赖与共生关系的丧失。婴儿最初认为母亲是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全能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安全。然而,成长的第一步,便是意识到母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法完全占有她,饥饿和不适需要等待才能被满足。这是“必要丧失”的原型——我们失去了与世界的完美融合,换来了对自我与他者界限的初步认知。失去全能的幻想,是我们走向独立人格的基石。
其次是对完美父母形象的丧失。在幼小的孩子眼里,父母曾经全知全能,是我们的保护神。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逐渐发现父母的局限、弱点甚至错误。这个去理想化的过程是痛苦的,它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个绝对安全的心理寄托。但这也是一个人形成客观现实感的关键,放下对完美父母的期待,以一个平等、理解的视角看待真实的他们,并真正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最后是对不切实际的自我幻想与绝对控制的丧失。我们曾幻想自己无所不能,梦想可以轻易实现,爱人会完全符合我们的期待。但现实总会给予我们沉重的打击。年少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拯救世界,长大了发现整个世界都拯救不了我。为了成长,我们放弃了对完美爱情、绝对成功和完全控制的执念,虽然令人沮丧,却是一种解放。
二、当离别开出花,痛是绽放的代价
如果丧失仅仅是失去,那生命无疑是一曲悲歌。但丧失背后其实蕴藏的建设性力量,它是建立内在联结的契机。当我们失去一个外在的客体(亲人、爱人或理想),我们并不会真正地失去他们,反而通过内化的心理过程,他们的品质、价值观与关系模式,会成为我们自身人格结构的一部分。
有位失去丈夫的女士曾说,起初的每一天都像在黑暗中摸索。直到某个清晨,她在花园里修剪玫瑰时,突然明白丈夫教给她的不仅是种花的技巧,更是对待生活的耐心与温柔。这种内化让她在失去外在依靠后,依然能在内心与之保持联结。
母亲离开了房间,但孩子通过内化母亲的形象,获得了独自等待的能力。亲人的离世带来巨大的悲伤,但他们在我们心中留下的爱与回忆。
丧失是获得智慧与自由的必经之路,“通过丧失、离别和放弃,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句话道出了全书的核心理念。我们放弃对完美的执念,获得面对现实的从容;我们放弃对绝对控制的渴望,获得随遇而安的豁达;我们最终放弃对永生的幻想,才能更加珍惜和热爱有限的生命。我们从虚妄的空中楼阁回归坚实的地面,学会与不完美的世界和不完美的自己共处。每一次有意识的放弃和告别,都是一次灵魂的瘦身,让我们卸下重负轻装前行,抵达更广阔的生命。
![]()
我们的许多困扰,亲密关系中的纠结、职业发展的迷茫、还是存在意义的空虚,往往都与“无法接纳丧失”有关。或许我们无法告别一段早已千疮百孔的关系,因为我们不舍得放弃曾经的付出与依赖,或许我们因父母的不完美而充满怨怼,内心始终住着一个未曾被满足的孩子,或许我们因现实的挫折而一蹶不振,无法接受梦想与自身能力的局限。
此时的我们,不需要急切地解决问题,而需要去正视、言说和哀悼这些丧失。当下的痛苦并非生命的惩罚,而是一次深刻的成长邀请。体验和完成哀伤的过程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当悲伤被充分表达,丧失的价值会慢慢被吸收,转化为内在的力量。
三、废墟之上,迎着光出发
我不知道上面这些话是否能给你一些慰藉。道理说了一千遍,真正的难受还是你在体会。对你而言,那份不舍是对那些共同岁月、那些嵌入生命的习惯、那个已成为你一部分的人的告别之痛。他不是陌生人,而是你二十多年来的同行者,这种分离无异于将自己一分为二。他指引你穿越迷惘的风浪,也把你变成他唯一的航向。
长期亲密关系会让我们和伴侣不知不觉形成一种依赖与共生状态,彼此曾经是对方成长的养分,那种被全然在乎的感觉令人沉醉,但当这种在乎转变为过度的控制与占有,它便开始剥夺你的自主性和完整性。你的心里大概也是矛盾的,那个深爱你、支持你的人,同时也是带给你伤害的人。他的控制欲变成了爱的牢笼,却一点点侵蚀着你的自我价值感。
他的控制欲背后隐藏着他自身的不安全感和恐惧,但理解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你必须继续承受伤害。真正的爱不应该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当一份爱要求你不断压缩自己的空间,放弃自己的声音,它已经背离了爱的本质。那个曾经给你安全感的怀抱,渐渐变成了无法呼吸的牢笼。这种觉醒是痛苦的,却是必要的。
在《必要的丧失》这本书里说到:成长要求我们接受一个事实:我们永远不会从别人那里得到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而别人也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
无论这段关系走向何方,都是你勇气与成长的证明。二十多年的相爱相守已经永远成为你的一部分,它塑造了今天的你,而今天的你正选择走向更自由的明天。当离别的泪水干涸,你会看见一个更坚韧、更清晰的自己从废墟中站起。那不是无情,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智慧。
选择离开,有时并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生命的负责。她曾经努力维系、包容、修复,也在多年忍耐中用尽了所有善意,但当对方无法停止控制、伤害与暴力,那份“继续留在原地”的代价,便不再只是她一个人的痛,更是孩子的未来。在咨询过程中,我看到她一步步从内疚中松绑,从自我怀疑走向自我确认——原来,离开不是失败,而是成长中最勇敢的一步。
正如《必要的丧失》所说:所有成熟,都是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告别之后发生的。凯莉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爱从不要求牺牲自我;而真正的重生,总是在看似最黑暗的时刻开始。
愿每一个被困在亲密暴力阴影中的人,都能像她一样,允许自己结束错误的关系,迎来属于自己的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