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外教”三个字,曾经自带光环,如今听起来却像一声闷雷。宁波工程学院那档子事,朋友圈刷到的人都忍不住倒吸凉气:原来滤镜背后,可能藏着一把折刀。
沙迪德在美国混得其实挺惨。邻居爆料,他失业后靠老婆养活,房租连拖三个月,最后被房东轰出门。混不下去才瞄上中国“外教热”,一张旅游签落地,中介连夜给他套上“资深语言专家”的马甲,连教资影子都没有。学校招生简章上吹得天花乱坠,结果连最基本的无犯罪记录证明都没核验——盖章的人大概以为“洋脸”就等于“安全”。
![]()
陈同学第一次提分手,沙迪德把微信头像换成两人合影,配文“you are my sunshine”。同学以为浪漫,其实是赤裸裸的恐吓:阳光个鬼,那是撒网。后来他又跑去女生宿舍堵人,保安看见外籍人士连登记都免了,挥挥手放行。直到血案发生,学校才连夜给宿舍加装刷卡闸机,可惜锁得住门,锁不住已经跑出来的恶魔。
![]()
更离谱的是案发后班级群聊天记录。有学生说“早觉得他情绪不太对”,可谁也不敢举报——怕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高校里“洋大人”隐形特权不是段子:同样迟到,中国老师算教学事故,外教一句“sorry”就过关;同样考核,国内博士得拼SCI,外籍人士会背26个字母就能签合同。制度把好人捧成神,也把疯子养成兽。
![]()
沙迪德被判死刑那天,美国老家媒体只给了一条简讯,标题是“中国处决美籍教师”,正文连受害者名字都没写。隔着太平洋,女孩的生命被缩成一个冷冰冰的国籍标签。有人说“杀人偿命”就够了,可真正的句号不该只停在刑场。高校再不把外教资质、心理评估、投诉通道当回事,下个案子只是换张脸、换把刀,热搜仍会循环。
别再把“国际化”当招生招牌,更别用学生安全为管理漏洞埋单。洋不洋不是重点,是不是人才、有没有底线才是关键。下次再看到金发碧眼的新老师,先别忙着发朋友圈打卡,先问一句:您证件带了吗?我们可有地方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