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山西忻州长征小学的一份"家校联系卡"突然引爆全网!这份表格竟然要求家长填写"可提供的社会资源",从"单位性质"到"职务级别",甚至细化到"能否联系博物馆""能否协调参观企业"。消息一出,家长群直接炸锅:"这是招生还是查户口?""普通家庭的孩子还能不能好好上学了?"
![]()
仅仅12小时后,学校紧急致歉,称"理解偏差""已停止收集",但网友们并不买账。#家长资源调查表#话题迅速冲上热搜第一,阅读量突破8亿。这张小小的表格,为什么会戳中千万家长的痛点?
一张表格撕开的教育公平裂缝
"父亲:某局副局长,可协调市博物馆参观""母亲:三甲医院主任,能联系专家讲座"——这样的"资源填写",真的是学校口中的"家校共育"吗?
![]()
记者注意到,表格设计堪称"精密":职业栏细分"公务员/国企/私企/自由职业",资源栏列出"场馆资源""企业资源""专家资源"等6大类。有家长晒出截图苦笑:"我填了'无',感觉孩子瞬间低人一等。"
这种"隐性筛选"并非孤例。2024年杭州某小学曾让家长填写"家庭藏书量",深圳某幼儿园要求提供"父母学历证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直言:"打着'协同育人'旗号收集家长资源,本质是教育功利化的变种,会加剧马太效应——资源多的家庭获得更多机会,普通家庭孩子被边缘化。"
更讽刺的是,教育部2023年就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不得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可现实却是,从"家长义工"变相摊派,到"班级家委会"沦为资源比拼场,政策红线屡屡被突破。
![]()
当教育公平遇上"关系社会"
"我能给学校捐电脑,但我更希望孩子凭实力赢得机会。"一位匿名家长的留言获得30万点赞。这场争议的背后,是公众对"教育公平"的集体焦虑。
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现象仍未根本扭转。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查显示,45.6%的家长认为"社会关系"对孩子升学有影响,28.3%的学校存在"掐尖招生"行为。去年上海某民办初中"面谈家长收入"事件,就曾引发轩然大波。
为什么学校如此热衷收集家长资源?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一些学校把'资源整合'异化为'关系变现',通过家长资源拉赞助、搞活动、争荣誉,最终偏离了教书育人的本质。"更可怕的是,这种风气会给孩子传递错误价值观——"学习好不如爸妈好"。
![]()
对比北京某重点小学的做法:家长志愿者不论职位高低,统一佩戴"服务岗"标识,参与活动时抽签分配任务。这种"去身份化"管理,或许才是家校合作应有的样子。
破局关键:把教育还给学校,把公平还给孩子
事件发酵后,山西教育厅迅速介入调查,要求全省学校自查类似问题。但网友追问:道歉就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
其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本无原罪。成都某小学邀请不同职业家长开展"职业体验课",快递员爸爸讲物流知识,环卫工人妈妈教垃圾分类,反而成了最受欢迎的课程。关键在于是否守住底线:资源共享不是资源掠夺,家校合作不能变成阶层筛选。
教育部今年推出的"家校沟通负面清单"值得推广:禁止要求家长检查作业、禁止利用家长资源组织活动、禁止以任何形式索要家长社会关系。这些规定若能真正落地,或许能让教育回归纯粹。
最后,想对所有学校说:当你们在表格里设计"资源栏"时,有没有想过那个填写"无"的孩子,心里有多委屈?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聚集最优质的资源,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被平等对待。这道关于公平的考题,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作答。#热点观察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