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过一篇文章,其中讲到县级体制内最舒服的职务是副局长、一级主任科员。有个在县直单位担任副局长的读者提到,自己之前在乡镇工作,一直希望获得提拔,后来因为年龄结构调整回到县城任职。经历了一段适应期后,他逐渐体会到,在县城做一名副局长其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在体制内,不少人把“当官”作为目标,也常见为某个职位激烈竞争的情形。有人看重话语权,有人在意社会地位,也有人单纯希望提高收入,这些想法都很正常。不过,也有不少人想要调离某些重要部门,原因并不复杂:相比未来的发展可能,他们更在乎当下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
每个人对体制内工作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愿意为晋升付出健康代价,有人为副科职位熬夜加班,也有人安于职级晋升,还有人选择不参与竞争、踏实做好本职工作。这些选择本身没有对错之分。“钱多、事少、离家近”是一句流传已久的顺口溜,也反映出多数人对工作的普遍期待——收入尽可能高,工作压力尽量小,单位离住所越近越好。从这个角度看,县直单位的副职,往往最符合这一“舒适点”的标准。
要理解副职岗位的优势,首先要认同上述观点。在一个单位中,压力最大的通常是“一把手”和基层工作人员。面对分管副县长布置的任务,局长必须承担主要压力,既要落实“不问过程、只要结果”的要求,也要拿出可行的实施方案。而具体执行的股室人员,则常要面对落实过程中的种种难题。
副局长处于中间位置,主要负责传达局长的指示、分配工作任务,并定期参与工作调度和研究。他们一般不需要像局长那样费尽心思谋划,也不必像基层人员那样事事亲力亲为。在县域范围内,副局长是分管领域的实际“话事人”:主要领导负责把握方向,副职负责具体落实。遇到难推进的工作,副职可以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碰到容易推进、能建立人脉的任务,副职也能顺势而为,积累人情。
举例来说,某个局申请一笔办公经费,经过层层审批到达财政局分管副局长手中,他既可以顺利办理,卖个人情,也可以适当推迟,且理由充分。又如,县交通局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各个乡镇争取项目时,分管副局长的意见十分关键——他可以向局长说明各乡镇建设的轻重缓急,从而影响某个路段今年修还是明年修。可以说,副职的权力运用具有一定灵活性,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将副局长称为“薛定谔的副局长”——其实际影响力往往取决于具体情境和个人选择。
常务副职,即分管日常工作的副职领导,一般负责党建、办公室、财务等非业务性工作。在常委部门,常务副职通常是正科级,地位接近部门正职。但在普通单位,这个职位更多具有象征意义,除了处理日常事务,还要在主要领导外出时主持工作,甚至临时召开党组会议。
那为什么说“不当常务”?因为常务副职的工作内容较为琐碎。对于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的人来说,常务意味着更多责任和心力投入,管理的事务也多是权力有限的杂项。因此,认同“当官当副”理念的人,大多也会接受“不当常务”的建议。
需要补充的是,这里讨论的“当官当副”主要指县直单位的副职,并不包括乡镇副职。在乡镇,副职领导不能只做“传声筒”,如果凡事都交给组、站负责人去办,不仅工作难以推进,还可能面临问责风险。乡镇副职更像是带头干活的“大号组长”,既要为主要领导分担压力,也要与各站所协同合作,遇到困难必须冲在前面。因此,不少乡镇科员渴望获得提拔,而乡镇副科级干部则普遍希望回到县城工作。对他们来说,在乡镇多待一天,都可能增添一分身心负担。
总体来看,县级体制内的岗位各有定位与特点,副局长和一级主任科员之所以被视为“舒适”,既与其权责范围、压力层级有关,也和个人职业期待与生活追求紧密相连。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干部,所面对的工作内容、责任边界和晋升路径存在明显差异,而如何看待这些差异,最终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排序和人生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