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常被不少人视作迷信,核心是其占卜的起源、抽象的理论体系难被现代科学适配,还叠加了部分人对它的滥用与历史上的认知偏见,具体原因如下:
- 源于占卜的出身易引发刻板印象。《周易》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卜筮活动,核心用途是古人预测吉凶、辅助决策的工具。而现代社会中,预测未来的行为本就超出了常规认知范畴,且和街边算命、看风水这类大众眼中的迷信行为高度关联。多数人不会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仅因 “占卜” 这一标签,就直接将《周易》与迷信划上等号。更关键的是,它的占卜方法依赖经验和直觉,比如六爻卜卦的摇卦、解卦过程,完全无法通过现代科学的实验重复验证,不符合实证科学的标准,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刻板印象。
- 理论体系抽象,与现代科学逻辑难兼容。《周易》的核心概念如阴阳、五行等,都极具模糊性和多义性,既没有现代科学中精确的定义,也难以用仪器测量或公式量化。像 “气” 的概念,既涵盖物质属性,又涉及精神层面,根本无法用现代科学的物质概念界定。同时,它以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阐释天地万物的变化,表达方式多是象征和比喻,比如用乾卦代表天、君等诸多意象。这种整体化、模糊化的认知方式,和现代科学注重逻辑推理、实验验证的思维模式差异极大,习惯了实证逻辑的人们难以理解,便容易将其归为迷信。
- 被滥用和商业化导致形象扭曲。明清以来,不少民间术士为谋取利益,刻意将《周易》简化为 “算命工具书”,抛弃其蕴含的哲学智慧,炮制出 “改命秘法” 等话术蒙骗大众。到了当下,这种乱象更甚,短视频里的 “三分钟学易经算命”、电商平台的 “AI 易经面相分析” 等,都将《周易》的预测功能与商业利益深度捆绑。这些打着《周易》旗号的圈钱行为,本质就是迷信骗局,让大众接触到的《周易》多是被曲解的版本,自然会误以为《周易》本身就是迷信。
- 历史与认知层面的偏见加持。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思潮对传统文化进行激进否定,《周易》因关联传统占卜,被简单归为 “封建糟粕”,这种标签化的认知影响深远。此外,现代社会科学主义观念盛行,一些人秉持 “非科学即迷信” 的片面认知,认为只有能被科学验证的知识才可信。他们既忽视《周易》中 “变易”“中庸” 等富有价值的哲学思想,也不愿关注其与量子力学、混沌理论等现代科学的潜在关联,仅以 “无法用科学解释” 为由,就判定它是迷信。
- 传承中的解读偏差放大误解。《周易》文字古奥晦涩,普通人本身就难以读懂,而历史上不同学者对其注释和解读差异极大,且多是基于自身经验和时代背景的阐释,缺乏统一标准。后世很多人并未系统学习其理论,仅零散了解一些占卜方法或片面解读,既无法领会其深层智慧,还容易被错误解读误导,进而强化了对《周易》是迷信的认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