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接一个的“撤离”
最近,一连串的消息让人有点发懵。
先是肯德基、麦当劳的中国区早已卖给了本地资本;紧接着,星巴克也出售了60%的中国区股权,虽然仍坚持直营模式,但这是它首次放松对华独资的手;而这几天,又传出汉堡王要卖掉中国业务。
有人打趣:“外企在中国的餐饮圈,好像要集体‘撤离’了。”
一时间,社交媒体上各种猜测沸腾:
- 有人说,这是“被逼”的;
- 也有人说,他们“嗅到了什么不对劲的味道”。
毕竟,按照常理,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市场,哪个商人会轻易放弃?所以,当这些全球巨头都开始陆续“脱手”,哪怕他们嘴上说是“战略调整”,背后也难免让人联想到更大的风向。
这就像股市里,突然看到一群聪明的老玩家同时撤出场外——你未必知道他们看到了什么,但你知道,事情不简单。
![]()
二、一个维修师傅的故事
就在这几天,一个看似完全无关的视频,也在网上引发了激烈讨论。内容很朴素:一个上门修打印机的维修师傅。
客户问他:“你懂电脑吗?”他说:“不懂。”
客户又问:“那你至少会一点系统设置吧?”他说:“不会。”
“那这台打印机装不上驱动,你总会吧?”“我没学过,不懂。”
客户明显有点失望。但师傅解释说:“你不是说那台卡纸了吗?我就是来解决卡纸的。”
价格也谈好了——100块。他的任务只有一个:解决卡纸问题,赚这100块钱。
在另一个案例中,客户让他顺便帮另一台打印机清卡纸,他拒绝了。理由很简单:“那台机器我没准备过,贸然修容易出错。万一搞坏了,客户不会因为我‘好心帮忙’就不追责。”
他讲了一句话,引发了无数点赞:
“我们不是流水线工人,每一台机器的故障都不同。没准备的动作,就不要当场做。”
他说自己有原则:
“不懂就说不懂,不干就不干。该我做的事我做好,该我拿的钱我拿走。”
然后他举了一个算账的例子——一个月拿50次货,每次签字、打单、核账要多花150分钟。按照自己月入1万算,那就浪费了300块钱的时间成本。
于是他选择现金交易,图的不是便宜,而是省事、省时间、省内耗。
最后他说:
“我拒绝内耗,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其他的,全都不值一提。”
![]()
三、网友吵翻了
视频发出来后,评论区炸了锅。
有人骂他“冷血”,说他太功利了,连帮个小忙都不肯;也有人力挺,说他“清醒”“有边界感”,懂得拒绝人情绑架。
支持的一派认为:
“工作不是做慈善。干一件事收一份钱,明明白白挺好。谁也不欠谁。”
反对的一派则说:
“人生不能全是算计。偶尔的举手之劳,是温度和人情。这个社会已经够冷了。”
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让无数人陷入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处世方式,才算“对”?
四、冷静与温度之间
其实,这两件事——外企撤离与维修师傅算账——放在一起看,反而颇有意味。
世界品牌们,一个个都在“算账”:哪里利润更高、风险更低、政策更稳、回报更快。算完账,他们选择退出或转手。
维修师傅也在算账:时间成本、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算完账,他选择拒绝无偿“帮忙”。
从理性角度看,他们都没错。这就是市场逻辑:理性人追求效益最大化。
但问题是——一个社会若人人都这样精算到分钟、斤斤计较,那“人味儿”还剩下多少?
![]()
五、学会算账,也别忘了人情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雷锋,但也别让这个社会只剩冰冷的“收益率”。世界的退潮,可能是出于恐惧、风控、政治;个体的退缩,可能是出于理性、自保、经验。但两者叠加起来,构成了今天的底色:谨慎、冷静、功利、封闭。
理性是必要的。但理性不该是唯一的。
当外企撤离、资本收缩、市场紧绷时,我们尤其需要一些“不那么划算”的东西——信任、善意、温度。
维修师傅说“我只做我该做的事”,没错。但这个世界若只有这样的人,也就没有创新、没有合作、没有超额的善意回报。
正如商业世界里,真正赢得长远的,不是最会算账的公司,而是那些在算账之余,还懂得投入情感和信任的品牌。
![]()
六、写在最后
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汉堡王的离场,不只是资本的迁移。它提醒我们:一个经济体的温度,不仅靠GDP,也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
维修师傅的故事,也不仅是职业冷静的样本。它提醒我们:在一个越来越复杂、风险重重的时代,理性要有边界,温度不能全无。
或许,我们都应该在“算得清”的生活里,留一点“算不清”的温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