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不想上学就真不去,每天关在屋里打游戏,说两句就顶嘴摔门,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最近在家长群里,这样的抱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厌学拒学已成为青春期家庭最棘手的难题,但家长们不知道的是,孩子用激烈行为抗拒的背后,往往藏着未被看见的心理需求。
![]()
第一步:先按下情绪暂停键,别让对抗升级
当孩子把书包甩在沙发上宣布"再也不去学校"时,90%的家长第一反应是愤怒:"我辛苦供你读书,你竟敢说不去?"这种指责式回应会瞬间点燃孩子的防御机制。心理学中的"情绪ABC理论"指出,负面情绪往往源于对事件的错误解读。此时家长需要先做深呼吸,用"我注意到你这两天没去学校"代替"你怎么敢逃学",用"你看起来很烦躁"替代"你知不知道错了"。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审判,紧闭的心门才会松动。
第二步:穿透顶嘴表象,找到行为密码
"不去学校"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跟踪研究显示,76%的厌学行为与校园人际关系直接相关。有的孩子可能遭遇了隐性霸凌,有的因成绩落差产生自我否定,还有的因家庭变故陷入情绪漩涡。家长要像侦探般观察细节:孩子是否突然抗拒穿校服?是否频繁删除聊天记录?是否提到特定同学时情绪异常?这些蛛丝马迹往往藏着关键线索。
第三步:重建沟通桥梁的三把钥匙
当孩子愿意开口时,沟通方式决定着修复效果。首先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我看到你这周都没交作业)+感受(妈妈很担心你的学习状态)+需要(我们需要找到让你舒服的学习方式)+请求(你愿意和妈妈聊聊发生了什么吗)。其次创造"安全对话场景",可以在散步时、吃零食时自然开启话题,避免正襟危坐的审问式交流。最后学会"积极倾听",用"你是说……对吗"的句式确认理解,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
第四步:制定渐进式返校计划
强行拖孩子回学校只会引发更激烈反抗。不妨采用"小步前进法":第一天陪孩子在校园周边散步,第二天到教室门口站5分钟,第三天尝试上第一节课……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给予具体肯定:"今天你主动整理书包的样子特别棒"。同时与班主任建立秘密联络,请老师在孩子返校初期减少公开提问,安排性格温和的同学主动搭伴。当孩子发现学校不是洪水猛兽,重返校园的勇气就会慢慢生长。
教育专家陈默教授曾说:"每个拒学的孩子,都是在用极端方式呼救。"当家长放下"必须立刻解决"的焦虑,转而用耐心编织信任的网,那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终会在理解中慢慢消融。记住,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愿意和他们一起面对问题的战友。当你们携手跨过这道坎,收获的不仅是重返校园的喜悦,更是亲子关系质的飞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