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这条消息把我整个人都震住了:同城同日,两起电瓶车撞人,同一家医院、同一拨交警、同一个家属在两张CT之间来回跑。地点在安徽阜阳,时间卡得很紧,早高峰的十字路口和商场门口的人行横道,都是大家最熟悉、最容易放松警惕的路段。
我联系到当事人朱先生,他一句话让我心头一紧:“上午两个电话,一个是媳妇在路口被撞,一个是我妈在商场门口被撞。俩人都在人民医院做CT,交警打来电话说两起案子他都在现场处理。”有时候,生活的荒诞感不靠编剧,靠路口和车流就够了。
事发在早上7点半左右,路口红灯刚转绿。朱先生的妻子跟着车流正常前行,旁边一辆同向电瓶车突然提速变道,直接蹭上来。冲击猛,人车一起倒地,左胳膊肘先着地,疼到发麻,动也不敢动,电动车后视镜当场撞掉。
她第一时间拨通了朱先生的电话,声音在发抖。朱先生从单位一路赶过去,交警也到场勘查。现场的初步结论很清楚:变道不看路,主要责任在电瓶车。交警当场建议先去医院查清伤势,后续走赔付流程。朱先生把妻子送到阜阳市人民医院,挂急诊、排CT,一路小心翼翼。路上妻子只能固定姿势,连呼吸都不敢太用力。
戏剧性的碰面发生在CT门口。朱先生扶着妻子过去,侧眼看到病床上那张脸,愣了两秒才喊出“妈”。母亲的右腿裤腿已被剪开,腰下垫着靠枕,脸色发白,孙子坐在椅子上不敢吭声,见到爸爸才怯生生叫了一句。
母亲的叙述很简短:8点多,带孙子从商场出来,走人行横道过街,一辆电瓶车快速冲过来,没礼让,直接把她右侧撞翻。她腰部像被重物砸到,右腿疼到站不起来。肇事车主有报警、有等候,救护车到场后送医,医生怀疑腰部有骨裂,安排CT。几句话把整件事勾勒明白,短、狠、疼。
朱先生一边安抚妻子,一边握着母亲的手,嘴上说着“别担心”,眼睛里都是忙乱。亲戚赶来把孩子接走,他才喘口气,在两张床间踱步:倒水、问疼、看叫号,不停切换角色。
更离谱的巧合还在后面。朱先生接到交警电话,报进展时随口提到母亲也被电瓶车撞了。电话那头顿了一下:“你母亲是不是在XX商场门口?我们刚处理完那边。”不久,同一拨交警进了医院,见面开玩笑一句“怎么又是你”,把两起案子的重点讲清:
交警提醒很关键:医院诊断、检查报告、费用票据,全部要留好,后续理赔靠这些;别图省事当场私了,伤情没定,吃亏的往往是受伤那一方。两起事故的赔偿金额、对方保险状况,暂无相关信息,有待交警组织调解后确认。交警也提到会加强这两处区域的管控,重点盯电瓶车乱行的习惯病。
CT结果出得很快,但心情依旧起落分明。朱先生妻子左胳膊肘是严重软组织挫伤,没骨裂,冷敷、敷药、休息,避开剧烈活动,预估一周左右能缓过来。母亲要更麻烦,腰部有轻微骨裂,右腿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医生建议卧床两到三个月,佩戴护腰,减少腰部受力,定期复查。
命保住了,但日子难了。伤病不只疼在皮肉,还疼在生活安排:谁照顾、谁请假、家里节奏怎么改、费用怎么出。朱先生说会抽更多时间陪护母亲,也会盯着妻子的恢复,两头都不能落下。这句话听着普通,落到现实就是一串具体的牺牲。
![]()
这两起案子把一个老话题又推回眼前:电瓶车到底怎么管?
很多读者问,出了事该怎么做,给几条实用的:
这些步骤不花里胡哨,但真到要用时,能救你一大截。
电瓶车管理要更严,也要更实。上不上市牌、保险怎么买、路口怎么改造、斑马线前怎么强制减速,这些我不空喊口号,大家更在意的是能不能落地。我有三句话想留在这条新闻后面:
这起“双重车祸”只是一个缩影,今天是朱先生的家,明天可能是任何人家。你觉得呢?电瓶车该怎么管更有效?你遇到过不礼让的“奇葩操作”吗?商场门口、人行横道前还要做点什么?评论区聊聊,你的亲身经历,可能就是推动改变的那点火花。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赔偿细节有待交警调解后确认。以上信息均来自当事人讲述与现场处置情况,材质明确、时间线清晰,我会继续跟进。骑行要安全,城市要文明,别把家庭的平静堵在一脚电门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