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对伊朗核设施发动持续12天的轰炸,631枚弹药倾泻而下,试图摧毁其国防根基。
令人意外的是,伊朗非但没有屈服,反而高调宣布“导弹一寸不削”,甚至公开披露导弹工厂24小时满负荷生产。
在美伊核谈判重启的关键节点,这种“越炸越硬”的态度着实反常。
伊朗敢于叫板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其导弹与核计划的双重布局,又将如何改写中东地缘格局?
![]()
伊朗强硬表态的核心底气
伊朗的强硬并非空穴来风,12天轰炸中的实战表现早已显露端倪。
冲突期间,伊朗向以色列境内发射500枚弹道导弹,其中90%精准命中军事目标,首次投入实战的“法塔赫”高超音速导弹更是突破了以色列反导系统,迫使以方放弃地面进攻计划。
更值得关注的是,经历此次冲突后,伊朗导弹部队完成了关键升级。
不仅批量生产射程超1000公里的“Ghadr‑380”抗干扰巡航导弹,还将固体燃料导弹作为主力,解决了老型号液体燃料导弹加注慢、易被拦截的短板。
伊朗国防部长纳西尔扎德直言,当前导弹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均较战前实现翻倍,西方媒体更是披露,伊朗正筹备“2000枚导弹齐射”战术,旨在彻底瘫痪敌方防御系统。
![]()
伊朗敢于拒绝削减导弹的核心底气,还来自核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就在轰炸结束后不久,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宣布伊朗已实现完整核燃料循环,本土化离心机生产线让核工业摆脱外部依赖。
这意味着即便谈判破裂,伊朗也具备自主推进核计划的能力。
有趣的是,美国此前误判轰炸已重创伊朗核设施,坚持“先削导弹再谈核”的谈判顺序,而伊朗则直接反转条件,要求美国先提供“不再动武”的书面保证,否则拒绝讨论核议题。
这种立场对立背后,是双方对“底线”的认知偏差,美国将导弹视为谈判筹码,伊朗却把它当作生存根基。
![]()
导弹对伊朗的多重战略意义
为何导弹对伊朗如此重要?答案藏在地区战略布局与国内民意中。
伊朗的导弹不仅是国防武器,更是维系地区影响力的关键纽带。
向伊拉克、也门的代理武装提供导弹支持,使其在多线战场形成牵制,这种“远程威慑+代理人作战”的模式,让美国及其盟友投鼠忌器。
国内层面,12天轰炸激发了全民国防意识,革命卫队透露,民众主动捐款支持导弹生产,甚至有人呼吁“用自己的积蓄换更强的防线”。
对伊朗政权而言,导弹已成为凝聚民意、彰显主权的政治象征,削减导弹无异于触碰意识形态红线。
![]()
美伊僵局的关键症结与破局方向
美国的谈判策略显然忽视了这一点,其内部的分歧更让局势雪上加霜。
一方面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延续强硬政策,推动国会延长对伊制裁法案,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伊朗妥协,另一方面,美国智库担忧,过度打压可能引发伊朗“导弹反制”,驻扎中东的美军和以色列本土都将面临直接威胁。
更关键的是,伊朗近期对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的导弹打击,虽引发伊拉克抗议,但也向外界展示了“跨境反恐”的决心——这种将导弹能力与国家安全深度绑定的操作,让“削导弹”议题彻底失去谈判空间。
伊朗在轰炸后的强硬表态,本质是对国家主权与生存权的捍卫,导弹与核技术的双重突破使其掌握了谈判主动权。
美伊僵局的打破,关键在于尊重彼此核心诉求而非单向施压,中东的和平曙光,终究要在平等对话与相互尊重中探寻,这既是地区国家的共同期盼,也是破解地缘困局的唯一出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