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4万吨巨舰带着电磁弹射技术闯入远海舞台,一场关于海战规则的重构正悄然拉开序幕。
四川舰的首次海试,不仅以 11 个月的惊人速度刷新纪录,更凭借无人机母舰和 电磁弹射的独特配置,打破了全球两栖攻击舰的发展惯性。
它为何能让常规动力舰艇玩转尖端弹射技术?有人和无人的舰载体系将如何改写海空作战逻辑?
![]()
这艘被外媒称为全球最特殊准航母的巨舰,背后藏着中国海军怎样的战略考量?
4万吨巨舰的速度与突破
这一速度背后,是船舶工业体系成熟度的直接体现,更是电磁弹射技术从航母向两栖平台延伸的历史性跨越。
不同于传统两栖攻击舰依赖直升机或垂直起降战机的局限,四川舰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与福建舰同源且优化。
100米长的弹射轨道能在3秒内将30吨级飞行器加速至260公里/小时,既兼容歼- 35这样的重型隐身战机满油满弹起飞,也能精准调控能量弹射小型无人机。
过载变化控制在0.2G以内的细腻表现,让脆弱的无人作战平台获得了安全可靠的升空方式。
![]()
这种技术下放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基于两栖作战需求的创新适配,双舰岛设计分离了航海与航空指挥功能,全纵通甲板上预留的7-8个小三角标识。
与攻击- 21隐身舰载无人机的投影高度契合,暗示着这艘巨舰天生具备的无人作战基因。
相较于美国福特级航母屡出故障的中压交流系统,四川舰采用的中压直流供电系统能量利用率提升30%,可靠性更是经过了福建舰的实践检验。
这种成熟技术和创新应用的思路,让常规动力舰艇玩转电磁弹射成为现实,也印证了装备发展中实用至上的智慧。
海战体系的重构与升级
四川舰的海试,本质上是一场新型海空作战体系的预演,随着空军攻击- 11与歼 -20S、歼-16组合的公开亮相。
无人作战平台与有人战机的协同模式已成为现代空战的主流方向,而四川舰则将这一理念推向了远海战场。
![]()
作为全球首款专用无人机母舰,其搭载的攻击- 21无人机堪称沉默杀手,飞翼隐身构型配合超材料技术,雷达反射截面积达到顶尖水平。
折叠机翼设计与强化起落架使其完美适配舰载环境,可携带精确制导武器执行 踹门打击或长时间侦察引导任务。
更具战略价值的是其有人和无人的混合舰载体系,当歼- 35负责制空权争夺与高价值目标打击时,攻击- 21可组成侦察网络或实施蜂群饱和攻击。
这种搭配既规避了有人战机在高危区域的损耗风险,又通过无人机的持续存在提升了战场覆盖密度。
![]()
相较于美国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依赖F-35B垂直起降导致的作战半径受限,四川舰通过电磁弹射让舰载机作战半径突破1000公里。
再加上坞舱内可容纳3艘气垫登陆艇与一个合成营装甲车辆的投送能力,实现了 航空作战和两栖突击的双重赋能。
这种多功能融合让单一舰艇具备了体系化作战能力,彻底改变了两栖攻击舰辅助作战的传统定位。
中国海军的转型与担当
四川舰的海试与福建舰的列装服役,共同勾勒出中国海军装备发展的加速跑轨迹。
从 075 型两栖攻击舰的批量列装到 076 型的技术跃迁,短短数年实现了从数量积累到质量突破的跨越,这种发展速度不仅源于工业实力的支撑。
![]()
更源于对远海作战需求的深刻洞察,在全球两栖攻击舰领域,美国凭借吨位优势维持着数量领先。
但四川舰以不到福特级八分之一的造价,实现了轻型航母70%的作战效能,这种高性价比优势使其具备了批量建造与快速部署的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四川舰的出现并非单纯追求装备领先,而是服务于远海战略的务实选择。
其兼具航母级航空战力与两栖投送能力的特性,使其既能参与远洋战略演练,又能应对区域热点冲突中的多样化任务,这种灵活性正是现代海军转型的核心诉求。
![]()
与俄英等国两栖攻击舰发展停滞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海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 弯道超车,更以模块化、体系化的发展思路,为后续装备迭代奠定了基础。
未来,随着更多076型舰艇的入列,中国海军在远海区域的存在将更具主动性,而这种存在并非寻求霸权。
而是为了维护海洋权益与地区和平稳定,这正是新时代海军装备发展的应有之义。
中国海军将以更灵活、更高效的体系化战力,守护海洋权益与地区和平,书写新时代的海洋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