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来自上海弄堂的青年,名字叫林永根,1969年被分到了云南西双版纳的曼龙傣寨。
那次离开上海并不是一次短暂的旅行,而是一场彻底的生活转换。
到达时,天色已晚,竹楼隐在绿色里,和城市里密集的石库门不同,这里的房子高架、空气潮湿、周围全是树木和田地。
最初的日子并不容易,路是土路、住的是奘房,生活设施简陋,但村民的热情让这些外来年轻人很快有了落脚的感觉。
寨里安排了一位年纪不大的傣族妇女带领这批知青。
她既照顾生活,也带着大家做农活,教他们松土、除草、施肥、插秧。
![]()
劳动从一开始就是学习语言和风俗的课堂,慢慢地,知青们会说一些傣语,知道怎样按照季节安排田里的事情。
![]()
男知青起初主要做些力气活,后来也学会了下田插秧和使用牛犁;女知青则学会了烧饭和照顾生活。
这样的分工既有地域习俗的影子,也有集体分配的痕迹。
在田间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人与人关系变得紧密。
林永根和寨里的姑娘玉腊经常在田间见面,玉腊会定期到知青户送些食物,帮忙家务,长期的接触逐渐把两人的距离拉近。
最终,二人结婚,按照傣家的习俗,林永根成为了上门女婿。
婚后生活里既要照顾孩子也要参与生产,玉腊生下双胞胎,村里的亲戚邻居在孩子的照料上给予了实在的帮助,这样的互助让年轻夫妻能在劳动与家庭间找到平衡。
工作上,林永根从最初的田间劳动逐步进入了县里的工作体系,先是文教岗位,后来转到民政部门。
这既是个人经历的变化,也是知青逐步融入地方行政和社会管理系统的一种体现。
1979年全国知青返城潮发生时,许多人选择回到城市,但林永根并没有立即返回上海。
留下来的原因既有对这片土地气候与生活方式的习惯,也有对妻子适应上海生活的考虑。
子女的去向呈现分裂的局面:长子成年后随户口回到上海,完成学业并留在城市发展;女儿则留在县城任教。
这样的家庭分布并不少见,是许多知青家庭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选择和权衡的真实写照。
![]()
年岁渐长,往日的同窗重返当年插队的地方,那些曾经并肩劳动的朋友们在曼龙聚首,互相回忆年轻时的日子。
林永根和妻子把来访者接得周到,像地主家一样招待旧友,这份主人身份的转换,说明了多年生活的融入与归属。
![]()
尽管对上海仍怀有情感,但夫妻二人计划在腿脚尚利落时先走遍云南,然后再考虑是否回到城市安度晚年,这样的安排既现实也温和,体现出对生活节奏与家庭成员的照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