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国最近的表现,真的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刚有点风吹草动,就迫不及待想要在我国面前刷一波存在感,结果却碰了个大大的钉子。
![]()
德国以为自己多加点筹码、放几句狠话、搞点“小动作”,就能把中国拉进他们设定的框架里,可现实却狠狠地给他们上了一课。
德国“多线出击”步步试探,台海议题成导火索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本计划访华,却因为在台湾地区问题上的模糊表态,被我国直接“请”出名单。要知道,作为一个掌握主权底线的国家,我国对涉台地区问题的态度从来都是毫不妥协。
![]()
只要谁敢踩红线,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高官,都别想轻轻松松来华访问。这一举动,等于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我国的底线不是说说而已,谁碰谁难受。
德国未曾料到,中国展现出这般强硬姿态。往昔或心存小觑,然此刻面对中国的凛然硬气,德国着实始料未及,其惊愕之态已不言而喻。可这还只是个开始。紧接着,他们又在经贸领域出招。
11月6日,德国议会突然提出要对中德之间的贸易关系,尤其是能源、基础设施和敏感原材料等领域,来个全面“体检”。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万一日后和中国闹翻了,至少能提前卡住中国企业的脖子。可惜,德国官员竟低估中国于全球产业链之地位。
![]()
中国在产业链中举足轻重,这般错判,恐令德国错失诸多机遇,实在令人惋惜。德国的高端制造、汽车、化工等产业这些年飞速发展,背后靠的可是中国稀土、新能源材料等源源不断的供应。没了中国的这些关键原料,德国的制造业怕是要“断粮”。
德国的挑衅还远不止于此。11月7日,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又跳出来,公开称中国经济对欧洲是“潜在威胁”。
其实这种说辞,大家听多了也没啥新鲜感。德国政坛某些人显然希望用“中国经济威胁论”来煽动欧洲内部对中国的警惕,既给自己加戏,也想在欧盟内拉盟友,试图给中国制造更多舆论压力。
![]()
其实,德国这些“小动作”背后,不仅仅是对中国崛起的不安,还有自身转型压力的焦虑。随着中国在高科技、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不断突破,德国的传统优势逐渐被蚕食。
尤其是在稀土、新材料、动力电池等核心领域,德国对中国的依赖已经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他们嘴上喊着“风险外溢”,心里却清楚得很:一旦中国加强出口管控,德国的高端制造业可就要为原材料发愁了。
德国媒体和政界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很多德国企业家早就意识到,跟中国闹僵,对自己绝不是好事。中国市场的体量和活力,哪个德国企业不想分一杯羹?不少德国企业高管最近都在呼吁政府冷静一点,别总用政治立场为商业行为设限。
![]()
可惜,政客们有时候就是喜欢“作妖”,把经济和政治搅在一起,最后害的还是本国的企业和民众。
博弈才刚开始,谁能笑到最后?
而我国的应对方式,完全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先在外交层面立场鲜明,表明“一个中国”原则不可碰触,台湾地区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插手都无路可走。再到经济层面,精准反制——德国刚要限制中国企业,我国就加强稀土和高科技材料出口的管控。
![]()
你想“卡脖子”,不好意思,我们也能让你“断供”。这一招,不仅让德国政客冷静了不少,也让欧洲其他国家看到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所谓的“对华新战略”,其实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德国的能源转型、本土产业升级、绿色经济发展,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的技术和原材料。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中国的创新速度和产业规模早已让德国望尘莫及。
德国政客嘴上喊着“去中国化”,可企业界却在加紧与中国合作,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落差,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
我国对德国的反击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更在于树立一个明确的规则底线。在全球化浪潮奔涌的时代,世界紧密相连,宛如一张巨大而复杂的网。个体与国家皆无法独善其身,谁都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彼此休戚与共。
德国如果一味强调“安全风险”,把经济问题泛政治化,最终受伤的只会是自己。中国的崛起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德合作能带来共赢,恶意竞争只会两败俱伤。德国如果继续在台湾地区问题上做文章,失去的不仅是中国市场,还有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
![]()
现在回头看德国这几个月的表现,真有点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德国想通过加强对中国的限制来获得战略主动权,结果却发现自己反而更被动。
中国市场以其海纳百川之开放姿态,辅以蓬勃创新活力,宛如强大磁石,吸引着全球目光,引得各方纷至沓来,踊跃投身投资与合作浪潮。德国企业如果被政治因素拖后腿,市场份额和创新机会很可能被其他国家抢走。
![]()
而对于中国来说,这场博弈只是一次常规“演练”。我们具备强劲的制造实力,拥有全球最为完备的产业链条,更不乏持续升级迭代的创新体系,为发展筑牢根基,在世界舞台绽放独特魅力。
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全球竞争力只会越来越强。德国的这些短视举动,其实是在帮我们看清谁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谁又是动不动就“翻脸不认人”的盟友。
从这场中德较量中,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谁掌握主动权,谁敢于亮明底线,谁就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德国如果还想在全球舞台有一席之地,恐怕得先学会尊重别国的核心利益。否则,等到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后悔都来不及。
![]()
未来中德之间会不会有更大的动作?截至目前,尚未有来自官方渠道的确切消息。但可以肯定的是,谁把握住了规则和机遇,谁才能笑到最后。
德国的这些“小算盘”,只会让人觉得好笑,真想问一句:德国,你到底是想和中国做朋友,还是想当对手?
参考:“德国缺乏明确的对华战略,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