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5日讯 威海市文登区以“智改数转”为抓手,通过政策精准扶持、服务靶向发力,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威海市文登区天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智能生产线昼夜不息、高效运转,各式机器人分工明确,机械臂精准作业。然而就在一年前,车间里却存在一道难以攻克的“顽疾”。“油孔去毛刺”作为发动机曲轴加工的关键工序,始终依赖人工操作,成为制约产能提升的“堵点”。
“从建厂开始就一直是人工去除毛刺,需要用5毫米的球头锉,在6毫米的油孔中游走,既要去除毛刺,又不能划伤孔壁,角度和力度全凭手感,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掌握这个分寸。劳动强度也很大,比如六缸曲轴有18个孔,每天大概100多支,要反复进行打磨。”天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张永忠告诉记者。
一道工序卡壳,牵动整条生产链效率。就在企业研发团队多次攻关未果,陷入长达半年的瓶颈期时,威海市文登区出台的“智改数转”三年行动方案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企业提供了明确指引与资金支持。
威海市文登区工信局规划与技术改造科负责人王新堡说:“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我们就一直关注着项目进程,及时到企业宣传讲解惠企政策,指导企业开展项目申报工作,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资金支持,助力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升级。”
自天润工业正式启动智慧工厂建设以来,已累计获批技改扶持资金1500余万元。而眼下着手的发动机曲轴生产线,在改造完成后还可申请8%的额外资金补贴。有了政策资金的支持,企业研发团队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搞研发。
天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张永忠说道:“在研发过程中,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通过把老师傅的手法,转化成一行行代码,用机器代替人工来去毛刺,后期进行喷砂处理时,选用不锈钢丸代替旋转锉刀,彻底解决了只能手工去毛刺的难题。”“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数字化率达到了100%,单条生产线的日产能从原来的120支曲轴提升到160支,产品合格率稳定在100%,人工成本节省了50%,整线能耗降低37%。”天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理郝峰告诉记者。
近年来,为破解企业转型难题,威海市文登区通过走访调研全区7万多家企业,为307家重点企业配备驻企管家,提供“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全程护航“智改数转”进程。目前,已完成两批共126家企业的“智改数转”诊断服务,57家企业获评省、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制造场景等认定,工业技改投资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水平。
威海市文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中心主任许春华表示:“将持续开展‘智改数转’工作,进一步向小微企业进行延伸,深入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全力推动文登区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健康发展。”
闪电新闻记者 赛圆 单大伟 通讯员 孙涛 李进鹏 王耀英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