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杜牧《阿房宫赋》
阿房宫又称“天下第一宫”,其雄伟壮丽可想而知。
但提到阿房宫,我们也不免会想到秦二世而亡的命运,以及这座宫殿“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剧结局。
阿房宫似乎是秦王朝气运的完美写照:盛时囊括四海,衰时亦如摧枯拉朽。
![]()
(清)袁江《阿房宫图》(局部)
秦始皇刚统一完天下,就于公元前212年开始修建阿房宫。不曾想,阿房宫开工还不到两年,秦始皇就崩于沙丘平台。秦始皇一死,一大部分工匠就只能从阿房宫的建造中抽调出来,给秦始皇造骊山墓。
等到骊山墓建成,秦二世子承父业,继续修建阿房宫。虽然他扬言此举是满足孝道,完成父亲遗愿,但其实谁都知道,他只是为自己的骄奢找一个借口罢了。
但是秦二世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在连年大兴土木的压力之下,天下已经躁动起来了。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爆发,这场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敲响了秦帝国的丧钟。
阿房宫也随着秦的灭亡,消失在了历史深处。
01
传言
对于阿房宫,我们一直有很多误解。
比如认为:
阿房宫的规模“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阿房宫中宫妃如云,秦始皇贪婪好色,在阿房宫中夜夜笙歌; 阿房宫是被项羽的一把大火烧成了灰烬。
这些印象主要来源于唐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一文。
![]()
这篇流传千古的名作以极流畅华丽的文字,详细描绘了阿房宫之壮美、宫人生活之奢靡、宫内宝藏之丰盈。文章最后落脚在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焚毁上,将矛头指向秦政治的横征暴敛和秦始皇本人的骄纵顽固。
![]()
(明)文徵明书法《阿房宫赋》(局部)
但是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会存在一定的夸张渲染。考虑到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离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很遥远,而关于阿房宫的文献记载也相对有限,他的文章中出现的那些令人啧啧称奇的细节,更多的只是他自己的想象和发挥。
创作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表达作者对晚唐统治者的不满和劝谏。
唐晚期的政局已经江河日下,朝廷财政匮乏,内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有藩镇割据,而且皇帝又短寿,哪一方势力对唐王朝来说都是潜在的隐患。
杜牧所在的唐敬宗、唐文宗年间,朝廷大兴土木,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这种现象被杜牧所捕捉,以委婉的方式直言极谏,于是诞生了《阿房宫赋》。
那么,根据文献和考古,今天的我们还能知道哪些阿房宫的真相?
《阿房宫赋》中有多少是史实,又有多少是唐代人基于时局的构想?
02
真相
让我们从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勘探开始看起。
二十一世纪初,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和陕西的专家对阿房宫前殿进行了勘察,此次勘探的面积相当之大,但是竟未发现一处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这直接质疑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真实性。
![]()
高剑父《火烧阿房宫》
翻阅典籍文献,我们也会发现《史记》等较早的文献只说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而没有明确说是阿房宫。
而勘探咸阳宫遗址时,考古人员发现咸阳宫有大片被焚烧的遗迹。如果项羽的确焚毁了秦宫室,也应当是咸阳宫而非阿房宫。
更有趣的是,阿房宫可能从未正式完工过。
![]()
《汉书项籍传》,敦煌写本,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 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司马迁说得很清楚,阿房宫并没有造完,如果造完了的话,应该还会给它取一个更好的名字。
既然是烂尾工程,那么杜牧的文章里夸张的成分就相当多了。
不过这座未完的宫殿虽然不至于像杜牧说的“覆压三百余里”,但是也确实足够雄伟。
从现已发现的宫殿遗址来看,前殿阿房的土台东西1300 米,南北420 米,残高在现地面以上7—9 米。
前殿阿房的土台非常大,据说可以走车马。
它确实是一座划时代的庞大建筑,彰显着秦帝国的实力。
那么秦始皇是不是真的像杜牧所说的一样,因为贪婪好色而修建了这座宫殿?
《史记》提到,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前,就曾经把六国宫殿按照一定形制仿制到秦宫廷中,规模很大,遍及泾河渭河。既然如此,六国宫人也会来到秦宫廷,并且六国的珍玩财富大量输送到秦国。
这些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和秦始皇本人的性格爱好还是有很大距离。
很多迹象表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把整个秦王朝的安危看作生命线,把王朝的建设与国家机器的运转当作毕生最重要的工作。
![]()
《三才图会》中的秦始皇像
说他是工作狂,一点儿也不过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秦封泥在今相家巷出土,引起了考古文物学者的广泛重视。
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简,作为当时的一种保密措施,上奏官员要将竹简捆好,并糊上泥团,再在泥上盖上自己的官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促其干硬,这就是封泥。秦王朝上至左右丞相,下至郡县官吏的奏章皆由皇帝亲览,封泥大量被扔到垃圾坑,也就是考古学所说的灰坑中。
![]()
《汉书·刑法志》说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史记》也说他每天要看120 斤重的竹简公文,否则不睡觉。
有学者依据现在已经看到的秦汉简牍,测量大小与平均重量,以及每支简写多少字,考虑脱水与否,看秦始皇一天到底要读多少文字。
秦始皇一天的阅读量竟然在二三十万字。
即便打半价,也是十几万字。这和各种封泥汇总在相家巷的情况是吻合的。
就此而言,秦始皇要求“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其权力欲望要远远大于他的食色之性;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时间占据绝大多数。《阿房宫赋》描写的许多情节,是禁不住推敲的。
秦奋六世之余烈,在短短十年内一统天下,也在短短十五年内土崩瓦解。汉承秦制,总结秦亡汉兴的历史教训的同时,也把脏水泼给秦人。秦始皇的性格、为人、治国方式乃至他的身世,都相当程度上被污名化。
《阿房宫赋》里的始皇形象反映了后世士大夫对秦的普遍偏见。
通过对典籍文献和出土材料的重新考察,我们能更真实地认识秦始皇其人。
以上内容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凯的新作《消失的宫殿》。
![]()
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二十余座秦汉宫殿,还原这些宫殿真实的历史面貌,讲述它们背后潜藏的历史故事。
秦汉有许多宫殿都家喻户晓,比如秦章台宫与阿房宫,汉长乐宫与未央宫。
还有许多不那么有名,但在历史上有过极深远影响的宫殿,如秦栎阳宫与大郑宫,汉宣室殿与石渠阁等等。
这本书最值得肯定的几点:
一是它结合考古、文献资料等,真实地还原了秦苑汉宫,能够满足我们的好奇;
二是视角鲜活,讲述了发生在宫殿中的各种戏剧性的故事,情节生动而有张力;
三是作者的史识深厚,格局宏伟,能从宫殿的沿革看帝国的风云变幻;
四是知识面广阔。本书百科全书式的讲解覆盖了历史、文化、政治、民俗、宗法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
书中还包含了近百幅古代人物绣像、器物铭文、出土文物、考古遗址平面图等。
![]()
读完之后,你会知道各座宫殿的规模形制,以及它们修建背后的政治考量;知道宫墙之内曾发生过什么、尘土之下埋藏着什么;能学习到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和文化民俗,也能从宫殿更替透视王朝更迭。
翻开这本书,带你逛遍千年前的秦汉宫殿!
![]()
欢迎关注东方出版社官方账号
避免错过更多好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