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未变。”日本政府发出这句熟悉的安抚话术的另一只手却在试探更危险的边界。表面降温,实则升温,这种矛盾感,正是最近几天东京政治空气里最强烈的味道。
先把事实摆在桌面上。11月7日,日本自民党政客高市早苗在国会发言时,将台海突发冲突与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挂钩。这个表述不只是措辞激进,它对应的是日本2015年修订安保法后的一个关键门槛:一旦被认定为“存亡危机事态”,日本就可以在更广范围内行使集体自卫权。两天后,高市在答辩中称那是“假设性回答”,表示今后避免具体表述,但她同时强调“不撤回”相关立场。11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连抛三问,直指问题核心:这种言论在向“台独”传递什么信号?是否意在挑战中国核心利益?中日关系要被推向何处?
![]()
而在11月11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出面“灭火”:日方已向中方重申遵循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的立场,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并愿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措辞礼貌,姿态和缓。但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其一,没有就高市的涉台错误言论道歉;其二,也未明确否定武力介入台海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木原稔在补缀官方口径,却谨慎地保留了模糊空间。
:东京到底在打什么算盘?理解这一点,我们要回到“一个挑衅者+一个灭火人”的熟悉剧本。先由强硬派抛出边界试探,看国内外反应,再由政府“二号人物”出面重申老框架,给外界一颗“定心丸”。这套操作的好处在于——既能测试能走多远,又能随时倒车,成本可控。但代价也不小:它让外界看到一种不愿承诺、乐于暧昧的双重心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话很直白。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并尊重”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并在对待台湾问题上采取相应政策基础。这不是一句可大可小的口头禅,而是双边关系正常化的政治基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若日本真正坚持“未变”的立场,那么最低限度也应在公共表述中清晰承认: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外部无权干涉。可木原稔只谈“和平解决”,不谈“内政属性”,这恰恰是东京想保留干预选项的信号。
![]()
把镜头拉长,我们会看到更深的结构性矛盾。第一重,是法理与政策的张力。2015年安保法让日本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提供了更大的政策弹性。高市把台海冲突与“存亡危机事态”直接相连,意味着在政治叙事上,为军事介入铺设了通道。而木原稔的“和平解决”说法,则是将这条通道遮上一层帘子,避免过度刺激周边与国内舆论。
第二重,是经济与安全的拉扯。经贸上,日本深度嵌入中国市场,供应链、消费市场与中国紧密相连;安全上,日本又在近年来不断加码同盟协作,把中国列为“最重要的战略挑战”。一边依赖,一边防范,这两股力量同时牵引日本政策,使其在涉台表述上不得不“上不封顶、下不落地”。
第三重,是内政与外压的共振。国内政治中,强硬派存在动员选民、塑造“危机叙事”的动力;外部环境里,美国印太战略持续发力,鼓励盟友“承担更多”。在这种双向压力下,日本更倾向用“战略模糊”换取回旋空间:话不能说死,门不能关严,最好既不彻底惹怒北京,也不让华盛顿失望。
![]()
要理解这场博弈的风险,我们必须回到底线问题。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红线极清晰。台海和平的最大威胁来自“台独”分裂活动与外部势力的火上浇油。任何以“假设”为名、实则推动“介入”叙事的言行,都会被视为向红线靠近。中国方面的表态已非常明确:不会容忍对内政的指指点点,更不会坐视以“危机事态”为名的外部干涉。中国也在不断通过外交场合重申历史事实——包括日本在台湾曾有的殖民统治责任——以此提醒对方:对历史的正视,是当下对话的前提。
这就引出了关键一问:木原稔的“降温”,能降到哪一步?真正能稳定局面的,不是“希望和平”的漂亮话,而是三件可被验证的行动——
1. 在公开表述中清晰重申“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的政治事实,不搞语义漂移;
![]()
2. 在政策层面避免将台海局势与“存亡危机事态”直接绑定,阻断把台海当作解禁军事扩张的叙事通道;
3. 在对外协作上慎用“联动台海”的表述,减少误判与冲突升级的触发器。
与之相对,中方的关切也并不抽象。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产业链相互嵌合,社会往来密集。把台湾问题不断“安全化”“军事化”,只会让双边互信漏水、经贸联系降温、区域秩序更紧绷。而在地缘政治的现实算术里,这是一笔两败俱伤的糟糕生意。
有人或许会问:日本难道没有安全焦虑吗?当然有。任何国家都有处理安全与发展平衡的权利。但真正负责任的做法,是把焦虑转化为沟通与风险管控,而不是把它外溢为对他国内政的介入冲动。换言之,选择“互惠”,而不是选择“赌气”;选择“定力”,而不是选择“试探”。
归根结底,今天的争论看似是措辞之争,实则是路线之争:是回到1972年共同奠定的政治基础,还是在语言的灰区里反复横跳。前者带来可预期与稳定,后者只会积累不信任与不确定。历史已经证明,真正能让中日关系行稳致远的,是对重大原则的清晰、对历史问题的正视、对邻里关系的珍惜。
木原稔的表态,是一个必要但远远不充分的起点。下一步看行动:看东京是否能把“未变”落到认知与政策的一致上;看是否能把“和平解决”的话,兑现为不触碰红线的事。对中日两国而言,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不是口号,而是硬邦邦的现实。谁若把台海当作“政策技法”的试验场,最终迎来的,往往不是掌声,而是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