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偶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持久战准备。”
半导体行业观察家、荷兰科技记者马克·海金克(Mark Hijink)多年来始终紧盯着ASML的一举一动。他在对ASML四十年技术演进进行系统性梳理后,得出一个惊人结论:
中国早已预见到芯片技术将成为大国竞争的核心战场,并提前布局,通过大规模引进ASML光刻机,为今天的对抗储备了关键的“战略物资”。
要知道,ASML的光刻机不仅是全球最精密的仪器之一,更是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核心装备。每一台被运往中国的光刻机,都像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
![]()
01 前瞻布局,中国光刻机囤积战略浮出水面
多年前,当全球芯片产业还在按部就班发展时,中国已经开始了一场隐秘而宏大的布局。马克·海金克的研究显示,中国在芯片制造设备领域的采购规模远超常规需求。
特别是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中国芯片制造商集中引进了大量ASML的DUV光刻设备,这些设备虽然并非最先进的EUV机型,但足以满足大多数成熟制程芯片的生产需求。
“ 中国的采购策略非常有针对性 ”,海金克在报告中写道,“他们不仅购买当时主流的光刻机型,还大量储备关键零部件和维修设备,建立起了完整的光刻机生态系统。”
这些设备如今分布在中国各大芯片制造企业,构成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制造基础。
![]()
02 持久战思维,芯片博弈的本质洞察
中美芯片博弈不仅仅是技术竞争,更是战略思维的较量。海金克分析认为,中国的光刻机囤积行为反映了其独特的“持久战”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源于历史经验——在面对技术封锁时,确保基本生产能力比追求尖端技术更为紧迫。
一位匿名行业专家表示 :“芯片制造是一个长周期产业,从建厂到量产至少需要2-3年。中国通过提前布局光刻设备,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这种策略的核心不在于立即赶上最先进制程,而是确保在外部供应中断时,国内仍能维持基本芯片供应。这是一种典型的“ 以空间换时间 ”战略思维。
![]()
03 技术突围,双重路径下的创新尝试
在海金克看来,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采取了双重路径:一方面通过传统光刻技术维持现有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型芯片制造技术。
数据显示,即使在美国出口管制日益严格的情况下,中国芯片企业在成熟制程领域的投资仍在持续增长。
这种双轨并行策略 显示了中国对芯片产业发展的长期承诺。上海微电子等国内光刻设备制造商也在加速技术攻关,试图打破ASML的垄断地位。
“ 中国明白完全依赖国外技术不可持续 ,但在自研技术成熟前,必须保证一定的生产能力。”海金克在报告中如是分析。
![]()
04 写在最后
海金克预测,中美芯片博弈将进入相持阶段。中国通过前期光刻机储备建立的制造能力,足以支撑其在未来3-5年内满足国内大部分成熟制程芯片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在先进封装、chiplet等“后摩尔定律”技术领域的投入也在加大,这些技术可能帮助中国绕开部分光刻技术瓶颈。
这场持久战的关键 不再是谁能率先突破技术极限,而是谁能在技术封锁下维持更久的产业生命力。中国的前期囤货无疑为其争取了宝贵喘息空间。
全球半导体产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DUV光刻机群,这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钢铁巨兽”,正日夜不停地运转,生产着从汽车、家电到工业设备所需的各种芯片。
一位国内芯片企业高管坦言 :“如果没有当年的果断决策,今天面临的局面将截然不同。”棋盘已布,这场关乎国家科技未来的持久战,才刚刚进入中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