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连夜启动了老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交通整治行动,多部门联合布置,现场巡查和初步整治已经开始。
从第二句开始说:这事反应后动得挺快,不到一天就有人跟群众打了招呼。11月13日晚21点,鄠邑区交警的印超警官打了个电话来,说他在人民网留言板上看到了那条群众反映,相关职能单位已经连夜盯着研究解决办法,准备联合出手。印警官说话没大表情,听起来像是在做记录: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作改进工作的依据,定了几步要马上落实的措施,时间上也很紧。
事情起因也简单:一位从新疆昌吉过来的旅客,去华阴、潼关祭祖路上路过鄠邑区老城区,看到路上常年容易堵、随意停、摆摊占人行道、电动车逆行,这些画面让他觉得挺不安全,就把这些具体场景写在人民网留言里。信里把能看见的细节写得挺清楚:有的车横七竖八地停在路边,走路得往车缝里挤;有摊主把摊位摆在人行道上,路人只能走马路;有电动车逆向行驶,晚上巷子灯又暗,行人与两轮车互相闪避。旅客把这一幕幕写出来,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说到原因,不难理解。鄠邑区老城区是有历史的街巷,街道窄,原本的路网没跟上机动车量的增涨;城乡结合部又常年有集市和生产生活掺在一起,车、人、三轮、两轮混在一起,管理本身就有难度。再往里看,长期停车位不足、临时摊点缺乏规范、路面标识模糊不清,这些都是形成现在乱象的“结构性”问题,不是一两张罚单就能根治的。
在应对上,他们把事儿分了三档来干。第一档,是立刻见效的干法:夜间和清晨重点清理占道停车、临时摆摊这种最影响通行的现象,会有交警和城管一起上街,遇到严重阻塞交通的车辆要依法拖移,遇到占道经营的要先劝导再执法。第二档,是补短板的活儿:临时调整和增设路牌、标线、隔离桩,必要时还会把信号灯的配时稍微调一调、重新划车道、补画人行横道。第三档,是长线管控:加强日常巡逻、做宣传教育、在社区和市场里持续发告知单、在微信群里推提醒,让居民和商户知道规则和时间节点,逐步把这种“零散治理”变成常态管理。
具体怎么落地,交警那边也说得挺实际。先去摸底,拍照存档,把问题路段照清楚、划责任单位,接着分阶段清理。夜查队伍会在容易聚集摊点和堵点的时间段出现,遇到占道的先做劝导,劝不走的按程序处理;技术人员会去量路幅、算一算能不能把车道划得更清楚,哪些地方能放几个临时隔离桩来强制分流,哪儿要补个限速标志。宣传方面,会通过社区公告、微信群、路边横幅,跟市场管理人和摊主说明整治时间、要求和后续安排,尽量把配合率提上来,别让人到时候还觉得突然被“赶”。
现场画面不复杂但很真实:有些路段摊位一摆,连人都走不开;有些车直接把消防通道挡住了,万一出事真就麻烦;还有晚上巷子灯不亮,行人与电动车在黑影里互相闪躲。旅客在留言里写的这些碎片,正是整治的切入点——不是光贴罚单,而是把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一条条盯上,然后一条条去改。
在流程上,来信是投到赵一德书记的公开留言通道的,接到后地方交警迅速和相关部门连线会商,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近期安排。第一步是夜查和问题梳理,把问题点位列出来;第二步会有具体的分工表和整改时限,谁负责清理、谁负责补画标线、谁负责安装隔离桩都写明白;后续会按阶段推进,边整治边记录效果,再调整方案。
印超警官在电话里提到的那些话,听起来很务实:要拍照存证、划责任、分阶段落实。大家动作快是好事,但后续能不能把临时措施变成制度还是要看执行的连续性。居民和商户那边,短期内可能会有不方便,宣传和耐心沟通很重要,这样配合起来才不至于闹僵。
来信署名为“一名新疆昌吉市民”,来信日期是2025年11月13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