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子晚报记者注意到,有多位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一网友在其朋友圈发布视频,称其在潜水时关闭了一名女性潜友的气瓶,引起众多潜水爱好者的担忧。随着相关帖文引发热议,有网友称,涉事者疑似是PADI(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认证潜水员陈某某。11月13日,PADI中国区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回应称,已关注到相关情况,“正在配合有关部门调查”。
(11月14日《扬子晚报》)
“双机位拍下关闭女潜友气瓶”的朋友圈炫耀,让潜水这项高危运动蒙上惊悚阴影。视频中当事人在水下缺氧慌乱中更换备用二级头的画面,不仅刺痛了潜水圈,更触碰了公众对生命安全的底线认知。无论事件是真实发生的危险行径,还是博眼球的恶意炒作,真相都不能 “潜水”,必须尽快水落石出,给公众一个明确交代。
潜水圈共识早已明确,水下关闭他人气瓶堪比谋杀。专业潜水知识显示,水下 15 米处关闭气瓶,潜水员若在缺氧恐慌中贸然上浮,极易引发减压病,全身器官可能遭受不可逆损伤,极端情况下直接危及生命。涉事者所谓“轻柔的手法”“可爱的反应”,本质上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更令人愤慨的是,这种可能致命的行为被当作炫耀资本,配文里的戏谑语气,暴露了其对生命敬畏感的缺失,即便只是 “吹牛”,这种挑战安全底线的炒作也理应受到严惩。
就目前的信息而言,发布朋友圈炫耀的究竟是谁还扑朔迷离。针对“涉事者为陈某某”的说法,一名与网传涉事者同名的潜水教练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澄清,自己并非涉事者,也不认识对方,对事件发生地点等细节均不知情,希望网友不要“误伤”;此外, “三亚发布”等官方账号曾发布一则辟谣消息称:“近日有用户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传一则配文为‘关人气瓶,堪比谋杀,上岸你会怎么做’的视频,评论区有网友@三亚市旅游发展局,误以为该事件在三亚发生。经公安部门核实,该视频并非在三亚拍摄!”;记者通过邮件向SSI(国际水肺潜水学校)中国区询问有关情况,收到回复称:“我们的确没有关注到这个事件,但这的确是在潜水活动中不安全的行为。经查询SSI系统,没有与此名字关联的信息。”
涉事者身份、拍摄地点、事件真伪等核心问题仍迷雾重重。
2019 年广州潜友在菲律宾遭他人关闭气瓶的案例中,涉事者虽辩称 “开玩笑”,仍被吊销潜水证,且因涉嫌故意杀人未遂面临法律追责。此次事件中,无论是机构内部调查还是外部监管介入,都需拿出实质性进展:若事件属实,涉事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相关认证机构应吊销其资质;若系恶意炒作,发布者也需为其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付出代价。
这起事件更敲响了潜水行业规范的警钟。从某地此前曝光的潜水强制交易乱象,到此次疑似恶意关闭气瓶事件,都反映出部分从业者安全意识淡薄、行业监管存在漏洞。潜水作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不仅需要从业者具备专业技能,更需坚守 “生命至上” 的职业底线。相关认证机构应完善资质审核与后续监管,将漠视安全的从业者列入行业黑名单;监管部门需建立更严格的水下活动规范,畅通举报渠道,让危险行为无处遁形。
生命安全没有 “玩笑” 可言,行业规范不容“显摆”挑衅。无论是真实作案还是恶意炒作,发布者都不能逍遥法外。相关部门需加快调查进度,用明确的结论回应公众关切;潜水行业更应以此为戒,强化安全意识与行业自律。唯有真相昭彰、追责到位,才能守住水下安全底线,让潜水运动回归探索自然的本真,而非沦为漠视生命的危险游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