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台智能眼镜平均每天被戴将近8个小时,已经不是少数人的“玩具”了。
![]()
从第二句话开始改写:这不是吹的,这是数据说话——累计使用次数破了1500万次,双11那阵子厂家报的销量同比增长800%,直接把同类产品销量拉到第一名。换句话说,AI眼镜已经不再是实验室里拿来炫技的玩意,而是开始进到真实的日常里,真刀真枪被人戴在脸上,用在生活里。
把视角扩到整个市场,变化更明显。IDC最新的报告里头写得清清楚楚: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比去年同一季度涨了82.3%。中国市场涨得更猛,出货量比去年多了116.1%,达到了49.4万台。照现在这个节奏,整个2025年中国市场大概率能卖出290.7万台。圈里人都在说,2025年有望成为“AI眼镜应用落地元年”,因为数据里能看出用户拿起它的速度在加快。
![]()
这股热闹不是空穴来风。玩家多了,产品形态也慢慢分清了:有的主打音频,像戴了副高级耳机;有的把拍照当卖点,走跟拍摄相关的路线;还有更重视AR能力的,想把虚拟信息叠加到佩戴者视野里。价位跨度也大,从几百块、几千到上万元的都有,说明人群和场景定位不同,决定了不同厂家的设计取舍。
具体到厂商动作,Rokid最近和BOLON合作推了一款新机器。整机只有38.5克,侧重亚洲脸型的贴合,目标是能长时间戴着不难受。技术上用了两颗芯片分工:一颗干重计算、拍照和视频处理,另一颗专门负责低功耗的语音唤醒之类的事儿。这样做是想在性能和续航间取个中间值。显示也升级了,分辨率更高、延迟更低,工程师啃的活儿就是怎么降发热、降功耗,同时让画面看着舒服。
![]()
不过续航还是个痛点。BOLON给的参数是:待机24小时、连续通话5小时、听歌6小时。对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出门一天没问题,但想全天候戴着那就不够,看着说明书还挺香,实际生活里就有点尴尬。频繁充电、出门还得带充电仓,这些现实问题很影响体验。
能不能长期被用,关键看应用生态。Rokid没只卖硬件,他们把场景做得挺细:和高德合作,把导航投到视线里,开车不必低头看手机;和支付宝搞了个“看一下支付”的功能,扫二维码可以靠眼神识别;和京东的JoyGlance合作,拍张照就能识别商品并搜索同款,看到喜欢却不知道怎么买的问题就解决了。更接地气的是语音下单:一句“乐奇,来杯热美式”,系统能把瑞幸的下单流程跑起来,跳到支付确认,手都不用太多动。
![]()
交互上,多模态是个大卖点。把语音、图像和大模型能力拼一起,交互更自然:说话交流、实时翻译、物体识别、健康数据监测,这些从示范样例慢慢变成能日常用的工具。企业端的事儿也在扩展,Rokid的企业版已经在交通执法里有应用,房产带看、汽车检修、养老康复这些行业也在试点。也就是说,这类设备的用途不再只在消费场景,专业场景在推着它往前走。
看供应链,集中度高到明显。业内流传的数据是:全球智能眼镜关键供应链里,超过80%的厂商在中国。中国厂商不止做零件,从光学波导、摄像头模组到整机组装,都有很大份额。更关键的是,这些厂商的角色在变:不再只拿图纸去做代工,开始参与产品设计和工艺改进,话语权比以前强了不少。
![]()
资本对这个风口也很敏感。近一个月内,有21家与AI眼镜有关的上市公司接受了机构调研,投资者交流平台上关于“AI眼镜”的提问已经超过200条。关注多了,跟风布局自然也就更多,产品和商业模式的试错也更加频繁。
问题同时存在,技术和商业两头都在磨合。电池是硬伤,把摄像头、麦克风、显示和计算单元都塞进轻薄的框架里,耗电很猛,导致频繁充电,减少了连续使用场景。隐私和安全是另一块麻烦:眼镜带着摄像头和麦克风,信息有被泄露的风险,厂商得在硬件和软件上做出保障。佩戴舒适性看着小,实则大问题;体重在降但长时间戴还是会有压迫感,散热差也会影响体验。应用生态还不够成熟,所谓的“杀手级应用”还没出现,很多人买了回家发现日常能稳定用的场景有限。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厂商选择靠降价抢用户,这短期能拉普及率,但可能压缩研发预算,影响长期创新力。
现在市场上已经开始分化。一部分厂商把产品打造成轻便的音频或拍摄工具,另一部分往企业级服务靠,第三类则想把AR能力做成真正的交互平台。不同路子上,优先要解决的东西不一样:有人先把硬件做轻,有人先把软件生态搭起来。资金和供应链的优势,往往决定谁能更快把一条路走通。
产品细节上,厂商比以前更注意小地方:脸型适配、镜腿弹性、材质选用、散热孔位置,这些看着不起眼的小事儿,最终影响佩戴体验。技术上,芯片分工、低功耗语音唤醒、图像处理和显示之间的平衡,是工程师们每天要啃的骨头。应用层面,地图、支付、购物识别、语音助手这些功能已经能落地,能否变成常态化工具,还要看开发者能不能把更多真实需求做成顺手的功能。
有句业内话说得直白:这是场“百镜大战”。几个月里,上百款相关产品冒出来,大家都在抢占用户习惯的高地。市场在洗牌,用户在慢慢选出真正好用、舒适的产品。厂商从硬件到软件、从消费到企业多线并进,能不能把这些碎片拼出稳定的使用场景,是接下来几个月到一两年里要检验的事。说白了,这东西已经从实验室搬上街头,但路还长,很多细节还得慢慢打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