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在线下活动公开点名董宇辉英语“语法严重错误、口音怪”,并要求把这段话发上网引起波澜;
网友回看视频只看到一处“child/children”的口误,话题随即冲上热搜,同期他名下多家公司显示注销或被吊销
![]()
事情起因很简单:在11月8日至9日的疯狂英语活动上,李阳一口气批评董宇辉的语法和发音,还把新东方和俞敏洪顺带打了一遍,并强调“要发到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换句话说,他不是在内部教学研讨,而是明确希望这番话被广泛传播
随后视频被发布,舆论迅速发酵,这就是引爆点
对比另一边,董宇辉在11月8日的评论区先一步道歉,说英语丢得久、口语里有多个语法错误,欢迎大家批评
说白了,他承认存在瑕疵,没有硬拗
结合11月7日他在进博会上与国际企业高层的全英文交流,现场互动顺畅,尾声还送了中英对照版《唐诗三百首》,对方也给了积极反馈
这两件事摆在一起,就把“标准英语”和“能不能有效沟通”这条细微分界线摆到了台面上
网友回看那段交流视频,普遍反馈是只抓到一个“child说成children”的口误,没看到所谓“几乎每句都严重错误”的证据链
更扎心的是,加拿大网红曹操也发声,说董宇辉“只有一丢丢口音,语法复杂度和词汇量都挺能打,我很佩服”
如果把英语当工具,口音轻重与语法偶有磕绊,是否就该被盖棺定论为“不专业”?
我更在意的是,现场是否达成了信息交换与尊重感,这在职场交流里可能是更高权重的指标
李阳的说法“几乎每一句话都有严重语法错误”,与网友复盘只发现一处口误的情况相冲突,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有业内人士提到,这种“把对手打到最低”的话术,常见于争夺注意力的营销阶段
更耐人寻味的是,有人翻出他此前曾盛赞董宇辉英语“超乎想象”的旧片段,如今却反向猛烈批评,立场变动的逻辑没被解释清楚
这也是公众疑惑的来源之一
说到商业维度
公开信息显示,李阳名下关联20家企业,其中15家已注销或被吊销,仅5家处于存续或开业状态
另外
由他持股98%的上海李阳疯狂英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10月16日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还有一项冷数据:他持股90%的广东李阳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在2024年2月29日注销,存续期间涉及64起司法案件
![]()
这些信息本身就会影响公众对“谁更有资格指点他人”的感受度
当然,企业状态与个人教学能力并非一条线,但品牌可信度会被打分,这是商业世界的常识
把镜头拉远,这是一次典型的流量叙事:有人高声质疑,明确希望“激起波澜”,而被质疑者选择低姿态承认不足
说白了,冲突天然适合平台扩散,但扩散之后要面对的是可验证事实
在这件事里,事实层面尚未出现“系统性严重错误”的确凿呈现,倒是“仅一处口误”的反馈更集中
这也提醒我们,评价别人的职业能力,最好用证据而不是情绪
历史上,教育博主之间的“发音不标准”“内容不专业”的互评不罕见
但这次的不同点在于
评价延伸到机构和个人,并且带有“唯有疯狂英语”的自我背书
有业内人士提到
这样的表达容易踩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红线——不鼓励通过贬低他人来制造话题
更现实的是,短期曝光有了,长期信任未必跟上
我注意到一个微妙现象:不少网友反而认可董宇辉的那句“抱歉,欢迎批评”,觉得这更接近成年人在公开场合该有的姿态
而当批评者用“每句话都严重错误”这样高强度的形容,却没有对应证据支撑时,观感会出现反噬
这不是说不能批评,而是要更精确地批评——指出哪句、哪类错误、为什么不当、如何改进
这也是教育从业者应有的专业修养
语言到底为了什么?
为了被听懂、被尊重,还是为了考试式的完美?
在真实工作场景里,我更看重“听懂+推进事情”
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能把想法讲清、把合作促成,偶尔一个复数误用,影响力和价值并不会因此归零
![]()
换句话说,标准当然重要,但沟通更重要,二者不该互相抵消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不少人关注新东方或俞敏洪是否会回应这种“连带质疑”
也有人看向商业端
李阳是否会继续发表相关言论,或对“网友仅发现一处口误”的质疑给出更详细的例证
还有人盯着企业合规问题
上海李阳疯狂英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会不会对经营异常做出整改说明
这些节点如果有新动向,舆情走向还会再变一次
从行业角度看,这件事暴露出教育赛道的一个老问题:当竞争挤压加剧,有人选择用争议营销抢时间窗口
短期能冲击注意力,但长期的公信力和口碑会不会被透支,这是个现实问题
更理性的竞争,应该把精力放在更好的课程、更清晰的学习路径和更有效的练习反馈上
说到底,谁能让学习者“敢开口、会表达、能解决问题”,谁就更有资格赢得市场
有一条我很想摆上台面:批评不是不允许,粗暴的嘲讽才该被淘汰
教育是慢活,语言训练更是慢活
当一个公众人物愿意承认失误、接受建议,这在今天的舆论场里已经很难得
如果批评能够更具体、更可操作,也许能促成一次真实的提升,而不是一场空转的流量
最后一句话:把话说明白,把人放在心里,才是语言的意义
这场争议还在发酵,但愿下一次,我们讨论的重点不再是谁更会“点火”,而是谁更懂得“点灯”
这听上去朴素,却是每个使用语言的人每天都在回答的现实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