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是说不清楚的。
专家大力忽悠,领导大力提倡,做为一个教书匠,只能认真执行。
当年,我以为的集体备课应该是这样的:
基本做法是:一握标纲(把握课标与考纲)、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研(研究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中的重、难点;研究针对“双基”能力的教学流程、研究最佳的教法、学法、研究学情与对策)、六备(备标准、备纲要、备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现代教育技术)、六统(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教学流程、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检测内容”)。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比较完善?
![]()
反思之后,个人以为这样的集体备课具备如下特征 :
一、理想化
“一握、四定、四研、六备、六统”基本上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只能做为一种理想化的目标。比如把握课标与考纲这个目标来说,课标是教学指挥棒,是确定的,比较容易把握;后者是考试指挥棒,是不确定的,把握起来不容易。同时,把握课标与考纲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把课标与考纲和教材相结合、相融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更是不容易做到的。再如“四定”中的定时间和定中心发言人完全是一厢情愿。定时间,定开始时间这没问题,什么时候结束如何决定?定中心发言人完全是把一个备课组的人想象为同等高的教学水平,这是不现实的。一个低工水平的中心发言人足以毁掉一次备课!
二、强制化
“一握、四定、四研、六备、六统”是集体备课的方法、目标和要求,这是强制性的,同时学校在管理方面还有相关的检查、考核,更加强了集体备课的强制性特征。把教师管死的集体备课基本上是学校做给上级看,老师做给校长看的真人秀。教师的教研需要引领,要通过教研解放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
![]()
三、同质化
集体备课是“一握、四定、四研、六备”的基础上实现“六统”。事实上是让教师在个体教研基础上进行一次备课组集约化生产,生产出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教学流程、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检测内容的同质化教案。
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应该没有什么争议!统一教学流程、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检测内容恐怕是争议不断。
一是不顾学科特点,强制推行什么"五环节教学模式"、什么“三三三课堂”;二是不顾学情,为进度而进度,导致讲不透、学不懂、测不准,完全把因材施教置之脑后;三是不顾教师个性特征,顽固要求在教学环节的统一、教法的统一。
四、过场化
集体备课事实上成 为上课而做准备的课前研究活动,甚至主张“一课一研”,这样的集体备课就是在课前交流一下经验,谋划一下教案、作业而已,是针对一节课的零打碎敲,而不是聚焦于教学如何改进的本质要求。过程大体上是“骨干主讲,成员附议”或者“轮流发言,从中选优”,然后就是愉快的达成共识,过场走完。
![]()
集体备课的目的指向于质量提升,瞄准的不是一节课,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应当是一个课例的专题研究,以求脑中有“纲”,胸中有“标”,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手中有技”。
综上所述,集体备课:典型的形式主义、虚假的教学研究。
这么多年,那么多的学校,那么多教师参与到集体备课中,哪一个学校,哪一个学科组教师沉淀出了各个学科的优秀的教学案?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虚假的教学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