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服役在即,075型两栖攻击舰更是已先后入役4艘。那么此时回头再看中国海军历史上最早的两栖攻击舰是那一艘呢,又是何时加入中国海军的呢?
![]()
这还要从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虽然段祺瑞掌控的北洋政府,早已动了参加大战的心思,但由于各方反对从1914年-1917年期间并没有正式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虽然没有正式宣战,但到了1917年3月14日,段祺瑞便胁迫北洋政府与德奥两国断交,并于统当月20日开始接受包括舰船在内的德奥两国在华资产。到了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对奥匈帝国宣战,对德奥资产的接收更进一步。
除去其他资产之外,北洋政府最终从奥匈帝国接收了各种舰船30余艘。其中包括两艘后来被命名为“利捷”和“利绥”的内河炮舰,1艘被命名为“利通”的拖船外,最为著名的当属后来被命名为“华甲舰”的商船。这艘原来隶属于奥匈帝国,由Österreichischer Lloyd公司在远东运营,名为SS China号的商船,是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排水量最大的“战利舰”。
![]()
(设想的改装后的“华甲舰”)
根据目前资料显示,SS China号商船,长约127米,宽约16米,吃水8.7米左右,标准排水量达到了6020吨,满载排水量更是达到了8160吨,最大航速为12节。在被北洋征服缴获后,这艘商船改名为“华甲舰”,并被编入了当时的海军序列。结果由于当时的北洋政府的海军经费不足,这艘当时堪称巨轮的船只一度被租借给华洋轮埠公司牟利。此后还被辗转租借给了日本的轮船公司,甚至还一度因为债务问题被日方扣押在下关码头。
之后,由北洋政府出面,才将“华甲舰”从日本召回,并于1924年将其编入了渤海舰队的序列。幸运的是,此次“花甲轮”回归之后,是由真正的海军将领沈鸿烈所统辖。对于满载排水量8000余吨的“华甲舰”,沈鸿烈有着将其改造成军舰的想法。只不过,沈鸿烈面临着经费不足、技术不足等诸多问题,所以他在获得“华甲舰”后并没有直接对其进行改装。
![]()
(日本“神州丸”)
直到1928年,沈鸿烈的渤海舰队被奉系的东北海军吞并之后,此时的沈鸿烈不仅有了足够充足的经费保障,更是在1927年成功地将1艘名为“镇海”号的商船改造成为水上飞机母舰,积累了足够的军舰改造经验。所以,此时的沈鸿烈有了足够的底气,将“华甲舰”改造成为“两栖攻击舰”。按照沈鸿烈的设想,“华甲舰”将能搭载1000余名陆战队官兵;装载14艘汽艇和冲锋舟,可一次性运载1个连的士兵实施登陆。此外还将搭载8架水上飞机,在空中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持。
可以说,沈鸿烈对于两栖作战的认识非常超前,要知道全世界第一艘专门设计的“登陆艇母舰”,隶属于日本陆军的“神州丸”号,是在1933年才开工建造的。所不同的是,日本的“神州丸”最终在1934年加入现役,而“华甲舰”则因为在外租借时间过长,作为商船进行承担运输工作时磨损过度,而且保养状况太差,所以改造难道太大,不得不在1929年将其转租给了与奉系关系良好的政记轮船公司,也就是是实际上将其放弃。
![]()
(被击沉在高雄的“榆林丸”)
政记轮船公司是由旅顺人张本政在1904年组建的,幕后真正的老板其实是日本人。在政记轮船公司期间,“华甲舰”被改名为“中华轮”,用于大连到香港的航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华甲舰”被日本海軍征用,并改名为“榆林丸”用作运输南进的战略物资,正式进入到了日本海运系统。在日军服役了近8年后,1945年1月21日“榆林丸”被美軍舰载机炸沉在高雄港。根据战后的报道,关于“华甲舰”的报道,之后不多的文字:“瑜林”号(货船六、○二五吨)船体大破,不能修理,拟解体。
从奥匈帝国的SS China号,到北洋政府的“华甲舰”,再到后来的“中华轮”,直至以“榆林丸”的名称被炸沉在高雄。可以说,人们记住了这艘船的曲折身世,以及与东亚历史的戚戚相关,但早已忘记它曾经险些成为历史上第一艘“两栖攻击舰”的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