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的张国焘,借清明祭扫黄帝陵之机悄然叛逃,这一事件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令人警醒的一页。这场看似突然的出走,实则是其长期分裂主义倾向与个人野心发展的必然结果,背后暗藏着精心策划的轨迹。
![]()
张国焘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曾在早期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长征时期起,其分裂倾向日益凸显。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他自恃兵强势众,公然反对中央北上方针,坚持南下并另立“中央”,给革命造成巨大损失。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陕北后,中央虽于1937年3月召开会议批判其错误,但为团结教育干部,仍任命他为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张国焘表面接受批评,内心却对中央充满抵触,暗中谋划脱离延安。
1938年清明,国共两党商定共同祭扫黄帝陵,这成为张国焘等待已久的契机。他主动向毛泽东请缨前往,声称“维护统战体面”,实则早已暗藏叛逃之心。毛泽东虽有所警觉,特意叮嘱警卫员“扫完墓立即返回”,却未能阻止其预谋。4月4日祭陵结束后,张国焘借故脱离随行人员,钻进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的汽车,径直前往西安,住进国民党安排的豪华招待所。
![]()
抵达西安后,张国焘拒绝返回延安,于4月7日乘火车前往武汉。林伯渠闻讯紧急劝阻,却被其以“在延安呆不下去”为由拒绝。中央急令周恩来等人在武汉寻找并劝说,周恩来连续多日派人在火车站拦截,最终找到张国焘并反复劝导,提出返回工作、请假休息或声明脱党三种选择。但张国焘去意已决,不仅拒绝所有提议,还主动拜见蒋介石,直言“兄弟在外,糊涂多年”,彻底暴露叛党立场。
1938年4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公开揭露其分裂党和红军、投靠国民党的罪行。张国焘的叛逃,根源在于其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与军阀主义,他始终将个人权欲置于革命利益之上,无法接受中央的正确领导与纪律约束。而中央的耐心挽救与最终决绝,既体现了党内团结的原则性,也彰显了维护党的统一的坚定立场。
这场叛逃最终以张国焘的凄凉结局收场,他在国民党内并未获得重用,晚年流亡海外,1979年冻死于加拿大养老院。张国焘离开延安的真相,不仅是一个人的堕落史,更成为警示后人“严守党的纪律、坚守革命信仰”的深刻教材,印证了“分裂必然失败,忠诚方能致远”的历史真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