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展期结束,所有材料进入归档流程,场地恢复常态。这场因“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而发起的对话,已持续近五年。本次呈现的是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以案例档案、研究图谱和访谈为核心,展示 美丽中国 团队在各地形成的材料与方法。
![]()
![]()
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系列展览北京展区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和团队在大地上行走、采风、调研、整理,试图回答一个极为宏大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艺术如何参与社会的真实?
![]()
![]()
汪莎常常表示,她的工作延续了中国美术学院“以乡土为学院”的传统。
2009年,中国美院启动“乡土学院”计划,师生们走进乡村,用艺术实践介入地方发展。十多年来,师生团队持续深入各地乡村开展田野实践。这一理念逐步发展为“美丽中国研究院”的工作底色——把创作和研究放回真实的大地上。
![]()
经过 十余年实践,汪莎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大量艺术实践仍然零散,难以形成可对话、可累积的系统。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成立,她们尝试用研究方法梳理全景,通过田野调查、案例文献库建设和“感知地图”等数字化平台,探索艺术如何参与社会现实。
![]()
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
![]()
几年间,她和团队已梳理研究了1000余个艺术实践案例,访谈三百余位实践者,形成逾九百万字研究文本,尝试以“四象限评价框架”(文化、组织、经济、生态)建立政府、艺术家、学者与公众之间多主体可对话的公共语言。
![]()
在她看来,一个好的艺术项目不只看“视觉呈现”,更要看是否提升在地文化自信与再生能力,是否带来教育与组织效能,是否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循环,她将这一框架视为将艺术方法转译为公共语言的尝试。
这些表达更接近治理与公共政策语汇。汪莎把这视为必要的“翻译”工作——用学术与指标,让艺术成为不同主体能够对话的公共界面。
![]()
「美丽中国研究院年度行动志」之「实践志」
——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展览
![]()
在与汪莎的对谈中,她反复提到一个词——“地方性”。
“我这么多年实践的核心问题,都是在研究‘如何成为一个地方’。”她认为,每个地方都有记忆、节奏与禀赋。“地方”不是静止的,它是流动的、可再生的,需要被重新识别、发现的。
![]()
侗族大歌声音文献展
汪莎的“地方观”带有深刻的人类学底色。她引用过段义孚和瑞尔夫的“地方理论”,却更强调将理论“落地”的实践意义。她不赞成以活动驱动、快进式进入乡村的做法,认为那不是系统性工作。真正有效的实践,是帮助每个地方找到自身独特禀赋与路径,使其具备自我生长能力。
这也是“美丽中国”的目标:让千城不再一面,千村不再雷同——减少同质化,推动多样化:从单一标准的“统一美”,转向基于在地条件的“多样美”,从自上而下的“规划城市”,转向基于事实的“发现城市”。
![]()
在过去几年里,汪莎带着女儿走遍大凉山、黔东南、昌江……她笑称女儿是她的“采风小助理”。
![]()
在贵州的大山里,她们与当地孩子一起收集民谣、服饰、游戏,策划了“童年博物馆”艺术计划——孩子们是参与者,也是策展人,共同收集当地民谣、服饰与游戏,并参与策划。
![]()
她关注一种脱离城市中心化视角的教育方式。——从孩子的生活世界与土地出发,建立理解与表达。
她相信,教育的未来,不在城市的高墙之间,而在田野的呼吸里。
![]()
![]()
大地之书·会唱歌的寨子
![]()
当被问及最难忘的瞬间时,汪莎回忆起第一次去贵州的经历。
在侗族村落,她听老人们唱“蝴蝶妈妈”的歌。那是贵州古老的图腾故事——蝴蝶与露水恋爱,生下十二个孩子,苗侗族是其中之一。
“他们相信人和万物是共生的。”她说,“在我们的农耕文明里,这种生命伦理一直存在。只是被遮蔽了。”
![]()
贵州省从江县田野调查
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为何不断回到乡村——“乡村不仅有熟人社会的温度,更有我们对更好世界的想象。”
后来,她和同伴成立了“大地学社”,主张是:“向大地学习,向永恒的事物学习。”
“科技与行业在不断变化”她说“但大地生长的智慧始终如一。”
![]()
广西桂林大地学社
![]()
“美丽中国”不是单一艺术运动,而是一种方法:将艺术从被观看的对象转化为社会创新的协作机制,用系统的方式重新组织感性。
![]()
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系列展览北京展区
面对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模板化趋势,她希望通过调研、评估、指数与展览,把艺术从“被观看的对象”转变为社会创新的协作机制。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群人的工作。汪莎说:“‘美丽中国’不是凭空建造一个未来,而是在现实土地上,重新识别并培育土地上已有的可能。”而这使她更加坚信,唯有扎根现实、激活潜在脉络,才能真正实现从“看见”到“创造”的转变。
![]()
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系列展览北京展区
后记
在这个被高速城市化裹挟的时代,“美丽中国”的实践提醒我们:建设不仅是扩张与新建,也包括梳理、倾听与回望。汪莎与团队以艺术、学术与组织工作的交叉路径,让“美丽中国”化为可操作的方法体系,把人与土地的关系,转化为可被讨论与执行的新的公共语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