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6月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80届联大主席选举中,安娜莱娜·贝尔伯克成为唯一提名人选。按常理而言,这种情况下候选人往往会在全场掌声中无异议当选——这是国际外交圈默认的默契与体面。
2
然而俄罗斯代表团却打破惯例,坚决主张启动秘密投票程序。此举并非技术性争议,而是明确拒绝接受表面和谐的“走过场”式表决,意图揭开多边舞台上的礼仪外衣,迫使各国在匿名状态下真实表达立场。
3
最终计票结果显示:193个会员国中,贝尔伯克获得167票支持。看似多数,但背后暗流涌动——14国选择弃权,主要来自非洲与亚洲地区;更引人注目的是,竟有7张选票投给了早已退出竞选、被德国政府正式撤回提名的前任候选人施密特,这位“不存在”的对手竟仍收获实质性支持。
![]()
4
一、政坛交易:联大主席成“失意政客退路”
5
贝尔伯克能够站上联合国大会主席之位,从起点就伴随着浓厚的政治算计色彩。最初德国资深外交官赫尔加·施密特被广泛视为理想人选,其长期深耕国际事务,具备卓越专业声誉和跨区域人脉基础,外界普遍预期她将顺利获推。
6
但德国政府在最后阶段突然更换人选,转而推出贝尔伯克作为代表。这一突兀变阵不仅打乱原有节奏,更引发多方猜测:这究竟是出于对联合国机构运作的考量,还是为一位在国内政治博弈中逐渐边缘化的高官安排体面出路?
7
8
此类以国际组织高层职位安置本国政治人物的操作,并非新鲜事,但却严重侵蚀了选拔过程的透明度与公信力。当重要国际职务沦为内部权力平衡工具时,其合法性根基便开始动摇。
9
正因如此,俄罗斯坚持采用秘密投票机制,绝非刻意制造紧张气氛,而是一种制度性制衡尝试。它为那些不满西方主导秩序、又不愿公开对抗的大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安全通道,使其得以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表达真实态度。
10
那14张弃权票与7张投向“幽灵候选人”的选票,正是这种压抑情绪的集中释放。它们无声宣告:这场所谓“一致通过”的加冕仪式,远未赢得全球共识。贝尔伯克未来的履职之路,注定将在质疑目光中艰难前行。
![]()
11
二、双标外交:“价值观”成霸权遮羞布
12
众多成员国对她心存保留,深层原因在于其担任德国外交部长期间展现出的高度选择性外交风格。她所倡导的“基于价值观的外交政策”,听似崇高,实则频繁暴露出明显的双重标准与居高临下的姿态。
13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贝尔伯克表现得极为激进。自2022年战争爆发以来,她积极推动德国向乌克兰输送大量军事装备,援助总额突破80亿欧元大关。2023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她甚至直言“德国已处于与俄罗斯的战争状态”,言论之激烈令本国总理府不得不紧急出面澄清,强调此仅为个人看法。
14
15
而在中东局势中,她的立场却呈现出惊人反差。面对加沙地带日益恶化的人道危机,贝尔伯克始终回避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批评,反复强调其“自卫权利”,对巴勒斯坦平民遭受的巨大苦难则保持沉默。
16
这种鲜明对比在全球范围内激起强烈反弹,许多国家指责她用同一套“人权话语”服务于不同地缘利益,本质上是以道德外衣包装战略偏好。
17
她的傲慢不止体现在对冲突地区的评判上。访问巴西期间,她当众批评东道主国家的环境治理政策,言辞尖锐且缺乏尊重,导致巴西政府震怒,直接将其原定五天的行程压缩至三天,以实际行动表达抗议。
18
在经济领域,她同样将意识形态置于合作之上。主导制定的新版《中国战略》文件中,明确将中国界定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与“结构性挑战”。她积极游说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并大力鼓吹所谓“去风险化”,试图切断欧洲对华供应链依赖。
19
这种将经贸议题全面安全化的倾向,令广大发展中经济体深感不安。对于依靠全球化实现增长的国家而言,这样的政策取向难以被视为建设性力量。如今她执掌联合国最高议事平台,人们自然担忧:这个本应中立协调的讲坛,是否会演变为推行偏颇议程的新阵地?
![]()
20
三、能力与背景:讽刺背后的信任崩塌
21
除政策取向外,贝尔伯克的家族历史和个人素养也使其面临严峻的信任考验,甚至构成某种象征意义上的悖论。
22
最广受关注的是她的家族渊源——其祖父曾是纳粹德国军队的一名军官。这一事实被多国媒体尤其是俄罗斯舆论反复提及,成为质疑其是否适合领导一个根植于反法西斯胜利成果的国际组织的重要依据。
23
联合国成立初衷之一便是铭记二战教训、彻底清算侵略罪行。在此背景下,一名具有纳粹关联背景的政治人物登上该体系的核心位置,无疑构成强烈的讽刺意味,也被视为对其创始精神的潜在冒犯。
24
25
与此同时,她的当选进一步凸显联合国高层权力结构的失衡现象。长期以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秘书处关键岗位等核心职能大多由西方国家掌控或施加深远影响。
26
如今连最具包容性的联大主席职位也落入一位立场鲜明的欧洲强硬派手中,使得“联合国不过是西方意志延伸”的批评更具说服力。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空间被持续挤压,其集体诉求愈发难以进入决策中心。
27
更令人错愕的是她在公开场合屡次暴露的专业短板。她在一次演讲中声称某国距离德国“几十万公里”,而地球赤道周长仅约四万公里,地理常识严重缺失。另一次发言中,她将欧洲实际人口7.5亿误报为13亿,误差接近翻倍。
28
这些错误虽被归为口误,但累积效应极大削弱公众对其履职能力的信心。当一位连基本数据都无法准确掌握的官员,肩负引导全球对话、协调复杂议题的重任时,联合国本身的权威性与严肃性难免受到牵连。
29
这种专业素养的缺失,与其所处职位的重要性形成巨大落差,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多边机制能否有效运转的忧虑。
![]()
30
结语
31
贝尔伯克的任期或将深陷分歧与争议之中。那七张投给已退出候选名单之人的选票,宛如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持续提醒世人:联合国曾凝聚的普遍认同正在悄然瓦解。
32
若不能正视当前日益扩大的南北裂痕,若无法重建真正的平等协商机制,若依旧放任少数国家垄断话语权,那么“团结更美好”(Better Together)这类愿景,终将沦为空洞口号。
33
联合国若想重拾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就必须回归多边主义初心,让每一个成员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被尊重、被纳入决策进程。否则,这座矗立在东河畔的蓝色大厦,或许只能见证更多虚伪的掌声与沉默的抗议。
信源:
北青网
![]()
中国新闻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