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规划将在今年收官,回顾过去五年,保险业经历了从追求规模到注重高质量的转变,行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筑牢根基的关键举措包括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落地、“报行合一”深入推进等,同时也离不开险资长期投资改革的推进。
作为耐心资本的典范,过去五年,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过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时期末大增了85%,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压舱石”。政策也轮番出台,为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送上“助攻”。
加大中长线布局,也是险企自身利差损困境下的一个有利选择。近年来,面对低利率环境和“资产荒”的挑战,险资主动应对市场变化,在固收和权益投资之外,很多机构在积极寻找另类投资的配置“补位”机会。通过另类投资渠道,能贯通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循环脉络,也可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产业的融资需求。
险资布局的调整同时反映出,资产与负债端紧密相连。业内机构指出,当前,保险业资负久期缺口较大,险资资产配置仍需拉长久期;非标等高息资产到期后再配置的压力较大,保险机构买债需求增强;此外,分红险优势进一步凸显,或对险企配置超长债形成限制。
扮演资本市场“压舱石”角色
在今年9月回顾“十四五”时期保险市场发展时,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可以概括为“一增一优一补”。其中的“一优”,即指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险资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时期末增长85%,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将目光投向近一年,险资的资本市场“压舱石”作用更为突出。自2024年“国新办926”发布会以来,保险资金加力发挥“长钱长投”优势,积极入市。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末增长32%。另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保险公司年内已举牌超30次,数量超过2024年全年的20次。
可以说,险资在用“真金白银”支持资本市场。今年以来,我国股市整体呈修复态势,险资功不可没。例如上半年险资重点配置的银行等板块表现尤为亮眼。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申万银行板块指数上涨约14.3%,其中申万股份制银行板块指数涨幅达到17.58%,带动保险公司持仓股票市值增长,推高其股票投资余额。
险资为权益类投资蓄力,一方面有政策的“助攻”。近年来,从调低风险因子到拉长部分险资权益投资考核周期,再到开展险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等,监管持续为中长资金入市扫清障碍。
例如,自2023年监管部门开展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以来,头部险企纷纷借助私募基金加速入市。当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总规模已达2220亿元,覆盖国寿、平安、太保、新华、泰康等多家头部险企。
另一方面,险企也整体受困于利差损。伴随国内长端利率持续下行,险企资产端利差损及资产荒压力较大,寻找合适的配置资产、增配股权投资成为大势所趋。
一家非上市险企的投资总监表示,当前险企负债端刚性成本压力较大,投资端需加大权益资产配置,以博取超额收益。由于今年政策对险资入市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加上资本市场发展态势良好等,公司进一步提升了股票配置比例。
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产业
作为规模大、周期长、稳定的可投资资金,险资具备服务国家战略的天然优势。“十四五”期间,从戈壁上的水电站到丝绸之路的地下综合管廊等,许多重要项目都不乏险资的身影。
在科技创新方面,来自保险业的耐心资本也正成为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安联保险资管权益投资负责人杜毅称,截至2024年末,险资平均负债久期为13.19年,与科技企业平均12年的研发周期高度契合。这种“长钱长投”的特性,使险资能跨越市场短期波动,陪伴科技企业度过技术研发的“死亡谷”,尤其适合支持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周期长、投入高的硬科技领域。
在四中全会公报中,“十五五”时期的重要工作之一,仍为强化自主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
有资管公司负责人表示,险资作为以审慎、专业、重基本面见长的“价值猎手”,还可以倒逼科技企业深研技术难题,逐步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同时,通过组合投资、阶段注资、投后管理等手段,险资可将科技项目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可评估风险,以“稳健中求突破”的投资逻辑,锁定科技创新成功后的丰厚复利回报,以此形成长期价值共振。
险资如何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产业融资需求?从险资的工具箱来看,多资产类别正协同发力,其中,另类投资目前再次成为行业聚焦点。
另类投资组成部分包括股权投资计划与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相较于聚焦二级市场的传统投资,另类投资可通过债权、股权、证券化、基金等多种方式,更灵活、定制化地为企业提供不同期限、不同性质的资金,为科技、产业、金融的更良性循环及更有效互动提供有力支撑。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指出,在当前低利率市场环境下,险资另类投资业务需要进行转型。
“在低利率环境下,公开市场的债券、贷款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导致优质城投公司、高信用主体通过非标债权融资的需求下降。在此背景下,具有较高收益率的股权投资计划、长期股权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性价比凸显,能填补非标债权减少带来的部分空缺。”一家头部险企的高管透露,在另类股权投资上,将积极布局科技、新质生产力等领域,通过“投行+投资”,加强主动管理挖掘资产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另类投资的补位作用。
资负久期缺口压力犹存
回顾“十四五”时期险资资管发展的成果,包括资金运用规模与结构双升级、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风险管理与合规体系日趋完善等,不过业内也指出,当前险资资管发展仍面临挑战。
其一,资负久期缺口较大,保险资金资产配置仍需拉长久期。
今年1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会专家提到,目前保险行业的资产负债久期缺口约为6.2年。2019—2024年,险资负债久期缺口约保持在6—7.5年之间。
“期限结构匹配是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当前资产负债久期缺口较大,为保险公司带来一定再投资压力和利差损风险,保险资金资产配置仍需拉长久期。”华源证券固收廖志明团队称。
其二,非标等高息资产到期后再配置压力较大。
过往作为非标产品主要融资方的地产企业与城投平台,非标融资需求在近年均出现大幅收缩:一方面,2021年至今,全国房产市场经历了一轮下行周期,新房供应规模持续走低,土地供求两端持续缩量;另一方面,“35号文”发布,城投企业融资政策进一步收紧,城投债新增发行被严格限制。非标等高息资产占比的下降增加了保险机构的再配置压力,因此判断,保险机构买债需求增强。
其三,分红险优势进一步凸显,或对险企配置超长债形成限制。
在2025年9月预定利率又一轮调整中,保险公司普通型、万能型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均下调50个BP,而分红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下调25个BP。调整后,普通型产品与分红型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差距由此前的50个BP收窄至25个BP,分红险在降低负债成本、缓减利差风险方面亦具有明显优势。
“保险公司开始发力分红险,但由于此类保险期限相对较短,且伴有满期给付和潜在分红需求,其负债特性将影响保险机构资产配置策略。”廖志明团队分析认为,为匹配中短期负债结构,保险公司无法大量配置久期过长的超长期债券,以避免负债到期时因利率波动或带来的资本损失和流动性压力。同时,为满足客户对收益的预期,保险公司可能将积极提升权益资产占比(如高股息股票)并精选现金流稳定的另类资产,以此在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