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做过癌症筛查吗?体检的癌症筛查值得做吗?
我们查了北京的几家体检机构和医院,只要加大概200 块钱——
就能在体检中加入癌症筛查套餐,排查这么多癌症风险。
![]()
但你可能也看到了新闻:
有人连做了十年这样的体检套餐,都没提示异常;最后发现癌症,还被体检机构反呛一句“几百块不可能查出所有病”。
![]()
话都说成这样了,那我们就较较真:几百块的“癌症筛查”是不是查不出癌症?要加多少钱,才能提前发现癌症?
视频版
↓↓ 看完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级好看 ↑↑
图文版
直奔主题:体检机构卖的“癌症筛查”套餐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有。
你看,这是柴司同事、本期策划小卡自己的癌症筛查体检报告。
![]()
其中的甲胎蛋白 AFP、癌胚抗原 CEA,还有这些不同的糖类抗原,都属于“肿瘤标志物”。体检时我们加钱买的癌症筛查套餐,主要就是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来筛查癌症。
正常情况下,这些标志物要么不该在你的血液中存在,要么含量极低:
像 AFP、CEA,都是胎儿体内细胞合成的物质。在我们出生后,它们的含量会迅速下降到很低的水平。
但肿瘤细胞由于失去了正常功能和分化特征,会变得更像胚胎细胞,从而再次合成它们,并释放到血液中:
![]()
像结直肠癌,会让 CEA 含量异常增高;肝细胞癌变时,会产生大量 AFP;一些组织细胞癌变时,会合成大量的 CA 125,并释放到血液中。
![]()
我们看了一下,只要涉及肿瘤检测或者癌症筛查的体检套餐,CEA 和 AFP 检测基本是标配。操作也简单,抽血就能做。而且它们确实有科学依据:
![]()
癌症会让你的血液中出现原本不该出现的物质。不同癌症的标志物不同,只要检测出对应的物质,就能筛查出相应的癌症……
了吗?
很遗憾,没这么简单。
因为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
准确率。
中学数学告诉我们,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运用到现实中就是:除了癌症外,还有其他疾病,或者一切都正常,“肿瘤标志物”也可能升高。
比如 CEA 是监测结直肠癌的重要标志物,但吸烟、怀孕、肠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情况,都可能让 CEA 水平升高。
![]()
那通过 CEA 监测癌症的准确性到底如何呢?我们可以感受一下。
CEA 一般以5ng/mL的参考值为标准。
根据这项 2014 年发表的研究,在 728 位做过切除直肠癌手术,且术后 CEA 水平超标的患者中,有 358 人——也就是差不多一半的患者——都属于“假阳性”。
![]()
所谓“假阳性”,就是说他们的直肠癌根本没有复发,但体内 CEA 含量还是超标了,虚惊一场。而且这 358 人中有 247 人都出现了多次假阳性结果。我们当然可以提高参考标准,来减少假阳性。
但这也不保险:比如有人在常规体检时发现 CEA 水平高达 49.02ng/mL……最后发现只是胆囊炎。
不过你肯定会想:在癌症这种生死攸关的问题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虚惊一场也比查不出来好啊。再说哪有什么检测是 100% 准确的呢?能起到预警作用就很好了。
确实。但别急,我们来做一道经典的统计学题目:
假如某项癌症筛查在患者群体中的真阳性率是 80%,在普通人群中的假阳性率是 10%,同时这种癌症在 50 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是 1%。那么当 50 岁以上的你检测为阳性的时候,真的患病的概率是多少?
![]()
这里只需要用到我们小学二年级就学过的贝叶斯定理,它能帮我们计算在几个已知概率下,一件事真正的发生概率有多少……
![]()
其实我也没学过……
那我们也可以用小学一年级的知识来算:
发病率 1%,意味着 10000 个人中有 100 位患者。10000 个人都去做筛查,真患病的 100 人中,查出了100×80%= 80 个“真阳性” 。
没患病的 9900 人中,查出了 9900×10%=990 个假阳性。
![]()
所以总共有 1070 人检测出阳性,但其中真正患病的只有 80 人,只占7.5%——而且还漏掉了 20 个患者。
![]()
这么低?不会是算错了吧?还是问问 AI 吧……还是只有 7.5%。
![]()
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中,每 100 个阳性检测结果,有 90 多个都是“假阳性”。
这个准确率怎么说呢,就跟柴司楼下那堆一碰就响的电动车一样,预警倒是很积极,但全都是瞎嚎。
当然,我们还是可以说:对待癌细胞就应该宁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
没错。但问题又来了:
有时候即使真患了癌症,“肿瘤标志物”也不一定会升高:这叫“假阴性”,也就是放过了真正的癌细胞,可能导致漏诊。
![]()
还是以 CEA 为例。根据这项 2023 年发表的研究,同样以 5ng/mL 为标准去监测结直肠癌复发情况,那只有约 59% 的真实复发能被检查出来。
![]()
AFP 也类似,如果以常见的 20ng/mL 作为参考值,那么约有 30%–40% 的肝癌患者将会漏检。即使是肝癌晚期患者,也有15%–30% 的 AFP 值处于正常范围。
![]()
如果像之前说的那样,为了降低假阳性率而提高参考值,那肯定又会提高假阴性率,增加漏检的情况。
不过从统计学上看,倒不用太担心漏检。同样是一道统计题:
假如一项检测的在患者群体中的假阴性率是 20%,在健康人群中的真阴性率是 90%,同时这种疾病在 50 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是 1%,那么当你检测出阴性的时候,你其实已经患病的概率是多少?
只有0.22%——虽然不是 0,但确实不用担心。
![]()
讲到这里我们大概了解了:体检时的肿瘤标志物筛查虽然有科学依据,但它的“假阳性”率太高,以至于绝大多数都是误报:
你很可能被阳性结果吓个半死,然后一通检查猛如虎,刷卡花了三千五,最后医生告诉你是虚惊一场,不如吃点鸡翅补一补。你将信将疑地回到家,夜里想到阳性结果,又失眠了。
![]()
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是癌症,哪怕假阳性率再高,那年年坚持做,会不会也多多少少有一点作用呢?
嗯……难说。
比如我们看到的这项 2011 年发表的研究:研究人员把 78216 名 55–74 岁的女性分为两组,干预组每年定期做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 CA 125 的筛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分别持续 6 年和 4 年。常规组则正常生活,不做额外检查。
经过最长 13 年的观察后,发现两组中因卵巢癌的死亡率……差不多……
![]()
这个尴尬的结果说明了:至少在这项研究中,年年做肿瘤标志物筛查对于挽救生命来说没什么用。
对了,这里要感谢为本期视频提供审核支持的老师山东省肿瘤医院张健鑫医生,他提醒我们注意这篇文章中的另一个数据:
在 3285 例假阳性结果中,有 1080 例都接受了手术,远远超过了真正诊断卵巢癌的人数。这很明确显示了“假警报”所带来的问题:过度治疗。而过度治疗是有代价的。
![]()
请注意,这里的“代价”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成本,还包括患者在时间、心理、生活质量上所需要承受的代价,对医疗资源的占用,以及各种诊疗手段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伤害。如果患者和医疗系统付出了大量代价,产生的好处却微乎其微,甚至没有,那这样的检查可能只是“自己吓自己”。
比如在美国曾在上世纪 80–90 年代将前列腺癌标志物 PSA列入体检项目,但大范围的 PSA 筛查没有降低人群的总死亡率,还让一些患者遭遇了过度诊断,所以最终又把它踢了出去。
![]()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评价一下“几百块不可能查出所有病”的言论了:
确实有几分道理......多花那几百块去做肿瘤标志物筛查,确实没用。
但如果你能在用户下单前就把这句话弹出来,或者强制让用户必须看完本期视频 转评赞、一键三连 再下单,那岂不是更有说服力?
最后,还剩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既然体检时的“肿瘤标志物筛查”没啥用,那到底怎么才能相对准确地筛查癌症呢?
首先,说肿瘤标志物筛查没啥用,是说它作为体检时的单独加项没用,但在医院中结合其他诊疗手段综合诊断癌症时,仍然是有用的;
其次,说“肿瘤标志物筛查”没啥用,也并不意味着“癌症筛查”没用:因为癌症筛查有很多其他手段。
我们翻查了一些常见癌症的诊疗指南,它们都写明了推荐的筛查方案:
结直肠癌,可以通过肠镜检查;
胃癌,可以通过幽门螺杆菌检查来降低风险,通过胃镜来筛查;
肺癌,可以通过低剂量螺旋 CT检查;
肝癌,高危的特定人群——比如乙肝患者——可以进行超声 + AFP监测;
乳腺癌,可以用乳腺超声检查;
宫颈癌,既可以通过打HPV 疫苗来预防,也可以通过TCT等手段筛查;
我们把常见、有效的手段列在这里,需要的话,你可以长按保存。
![]()
但确实,没有哪种手段可以简单、精准地一次性筛出多种癌症风险。加钱也不行。
我们能做到的,是把辛苦赚来的几百块钱花在刀刃上,用靠谱的手段,去筛查高发的癌症。如果你或者家人属于某种癌症的高危人群,那还可以针对性地定期检查。
祝各位都能健康长寿——下期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