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瀚
中国太牛了,要直接从“天上取电”。
欧美研究几十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中国做到了。
5000米高空,是人类禁区,气流乱如撕裂,压力骤变,任何设备上去,不是被吹散就是直接坠毁,没人能在这种环境下稳定取电。
但中国,偏偏把这股风,给驯服了。
一个轻盈的“大风筝”,就能让荒漠天上的风,稳定变成“地上的电”
![]()
据央视新闻披露:世界最大,5000平方米的高空风力发电捕风主伞,与双1200平方米副伞,最近在内蒙古阿拉善的荒漠上,成功开伞。
没错,这就是中国首个高空风能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这个“大风筝”,它能在300米以上高空,自动捕获风能,通过牵引缆绳,拉动地面发电机。既避开了空中载重、供电、维护等难题,又能充分利用高空的强风资源,让“天上的风”真正变成地上的电。此外,我们不仅是能让它“飞得起来”,还能让它“精准降落”。
这项突破的意义,不止于发电,它打破了欧美认为“不可实现”的物理极限。那一刻,能源史被彻底改写。
过去十年,中国从光伏到水电,从储能到核聚变,步步攻坚。
光伏发电量全球占比超过七成,白鹤滩、雅鲁藏布江工程,即将撑起世界最大水电体系,中国“人造太阳”实验也即将完工,点亮属于人类核聚变之光。现在,连“天上的风”也被收入囊中。
高空风能,一直被称作新能源领域的“无人区”。风速高、能量密度大、方向稳定,却极难捕获。但几十年,没人能真正驾驭。
美国、德国、日本投入几十年,几乎无一例外地失败,连谷歌的“Makani计划”都烧掉上亿美元后折戟。现在,中国成了全球第一个真正“驯服高空风”的国家。
别小看这场实验。它的面积,能盖住12个足球场;捕风高度最高可到5000米,乃至10000米;伞面能抗几十米每秒的强风;它的缆绳,连接着地面发电机。当伞在空中被风拉动,地面发电机开始转动,电能流出,没有桨叶,没有塔架,没有噪音。
捕风伞看似轻盈,其实蕴含了材料、控制、气动、电气多学科融合。而中国人,靠算法、靠结构、靠材料科学,硬是让不可能变成了可控。
那只看似“大风筝”的捕风伞,关键突破在三个环节:柔性伞体能自适应变形,不怕风暴;自动收放控制系统,让伞精准升降;地面能量转化机制,把风力最大化变电。
伞面采用新型轻质复合材料,抗拉强度超过航空级碳纤维,能抵御极端气流。伞翼展开面积达5000平方米,收伞与放伞过程全自动控制,实时响应风向变化。
系统采用自主控制算法,能让飞行伞在空中保持最佳迎风角,动态调整牵引力,实现持续稳定输出。这意味着,它不再依赖地形、塔架或季节,而是直接在“天上取电”。
这背后,是能源版图的重构。
地面风电、光伏都在卷价格、拼规模,但真正的下一个能源高地,在天空。现在,高空风能的最后拼图也被补上。
它不挖矿,不烧油,不占地,只要风存在,电力就源源不断。从海岸线到戈壁,从高原到远洋,处处可建、处处能产。
过去的百年,西方靠石油、天然气、煤炭主导能源定价,中国是买方,是被动者。如今,随着光伏、电池、储能、核聚变、水电、高空风能全面突破,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全谱系能源体系,从原料到设备,从生产到储能,全链条自控。能源话语权,正在转移。
以前,我们怕能源被卡脖子;现在,是我们在技术上卡别人。光伏组件市场中国占九成、高空风能率先实现工程化、连核聚变装置的独步领先。这不仅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重构。
而且,这不是孤立的突破。它连着中国正在构建的“超级能源矩阵”。
你看,西南山谷里,白鹤滩、雅鲁藏布江这样的超级水电工程,单座装机超1600万千瓦,稳居世界前列,那是中国的“地面能量心脏”。地面之上,青海、内蒙古的光伏基地已经能在白天一省供电。而在更高处,我们正在让“风从天上来”。
同时,这项技术还有更现实的战略价值——为偏远地区供电。
在海岛、高原、荒漠、边境等无法铺设电网的区域,只需布设地面系统与飞行伞,就能直接实现供电。这让能源获取彻底去中心化。能源不再是“国家级基础设施”,而成为“可部署资源”。
这就是高空风能的革命意义,它不是补充,而是跃迁。光伏是地面的革命,高空风是天空的革命。一个靠太阳,一个靠风,它们正在共同改写人类能源的版图。
更长远的想象是,未来的发电,不再依附地面。
空中电厂群互联互控,随时追风、捕能、供电。天空成为新的能源层,而地面仅仅是储能与分配端。那时,能源不再是“挖出来的”,而是“流动的”。
这一次,高空风能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是更高效的储能、更智能的并网、更灵活的调度系统。当风、光、水、核聚变协同发力,中国的能源安全将真正从“靠资源”转向“靠科技”。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的能源科技如此焦虑。
因为每一次突破,都在削弱它几十年来构筑的能源霸权。
未来,中国能源革命的关键词,将从“规模化”转向“智能化”。AI调度电网、无人化运维电站、空基风能、地基储能,构成一个贯通天地的能源生态。
那时,捕风伞可能不止飞在阿拉善,它会飞在海南、青海、甚至海洋上空。风不再只是吹过,而是被收集、储存、再利用。
这不是偶然,是几十年能源体系积累、产业链整合、科研攻坚的结果。当我们把水电做到极限,把光伏推到世界第一,中国科学家开始抬头,看向天空。
![]()
从水电,到捕风;从人造太阳,到超大储能。
中国正在重新定义能源文明的边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