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月30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则声明,瞬间点燃东北亚地缘政治的敏感神经。他宣布正式准许韩国推进核动力潜艇的研发计划,这一打破多年美韩防务合作惯例的决策,迅速在区域内外激起广泛反响。
2
紧随其后,韩国国防部长官安圭伯公开表态,强调这类具备持久潜航能力与高度隐蔽性能的水下平台,将对朝鲜最高领导人构成持续战略压力,甚至影响其“夜间安眠”。言语之间,充分流露出韩方对该类武器系统的高度重视与战略期待。
3
尽管表面看来是两国军事协作的一次升级,但此次合作背后却交织着复杂的利益算计与潜在风险,不仅牵动双边关系走向,更可能重塑整个半岛乃至西太平洋的安全态势。
4
推动这项核潜艇合作的动力源自双重逻辑框架。从韩国视角出发,此举既是回应朝鲜不断升级的核武器与弹道导弹威胁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自主防卫体系”构想的重要里程碑。
5
作为韩国“三轴作战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水下打击力量承担着关键反击职能。然而,当前服役的柴电动力潜艇存在续航时间有限、静音性能不足等结构性缺陷,难以满足未来高强度对抗需求。
6
据安圭伯披露,韩国已在核潜艇相关技术领域深耕超过三十年,在反应堆集成设计、能量转换系统开发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仅需美方提供高浓缩铀燃料,即可完成最后阶段的技术闭环。这番言论既展现了韩国的技术积累底气,也暴露出其在关键资源上对美国的深度依赖。
![]()
7
韩国总统李在明进一步将该项目与驻韩美军费用分摊机制相联系,主张通过增强本国军事投送能力来减少对美国安全保护伞的依赖,从而争取更多外交与技术谈判筹码。
8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项昊宇分析指出,美国方面的考量融合了地缘战略布局与国内经济利益双重目标。
9
在战略层面,华盛顿意图借提升韩国军力,在不额外部署美军的前提下强化其印太安全架构,使韩国成为牵制区域对手的“前沿支点”,有效延伸美国影响力边界。
![]()
10
而在经济维度,特朗普特别提及费城造船厂——该设施已被韩国韩华集团全资收购。若后续核潜艇建造落户于此,不仅能为当地带来可观订单和就业岗位,还可助力其实现“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政治承诺。
11
这种“以战略促产业、以项目换支持”的操作模式,使得整项合作自启动之初便带有浓厚的利益互换色彩,远非单纯的防务协作所能概括。
12
然而,合作细节上的分歧已显现出美韩之间的微妙角力。特朗普明确表示,所有核潜艇应在美国费城建造;而安圭伯则反驳称,当地船坞基础设施尚不足以支撑此类高端舰艇生产,坚持认为由韩国本土承建才是最可行方案。
13
这场选址争议实质上反映了主权控制权与产业链主导权之争。韩国方面担忧,若全部建造环节置于美国境内,本国企业将沦为次要参与者,核心技术积累与工业体系发展或将受制于人。
14
更为关键的是,核燃料供应问题至今未有定论。韩国需要突破现行《美韩原子能协定》中关于“禁止将民用核材料用于军事目的”的限制条款。美方是否愿意修改协议或签署补充文件予以放行,仍是悬而未决的重大障碍,极有可能成为阻碍项目落地的核心瓶颈。
15
从实际进展来看,韩国拥有首艘国产核潜艇仍需经历漫长周期。韩国海军评估显示,首艘艇交付预计耗时约十年,元钟大在内阁会议上更具体指出,初步下水时间或将落在“2030年代中后期”。
16
在此期间,双方必须就技术转让路径、核材料使用规范、建造标准兼容性等多项议题展开密集磋商。任何一个环节因利益冲突陷入僵局,都可能导致整体进程停滞不前。
17
与此同时,韩国社会内部也开始出现理性反思声音。“蒲公英”网络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核潜艇未必是国家安全的“坚固盾牌”,反而可能演变为加深对美依附关系的“沉重锁链”。真正的安全保障,应建立在均衡外交与对话机制之上,而非单纯依靠军事威慑手段。
![]()
18
目前,韩美核潜艇合作虽已迈出第一步,但最终能否走深走实仍充满不确定性。它究竟会演化为维护地区稳定的积极因素,还是触发新一轮军备竞赛的导火索,取决于两国能否超越短期利益博弈,认真对待周边国家的安全关切。
19
在全球核不扩散机制面临挑战、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的大背景下,任何涉及核技术军事化应用的行动都极具敏感性。国际社会对此保持高度警觉,正是出于对潜在连锁反应与不可控后果的深切忧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