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没人生娃了?上海一产科医生称:从一晚上8个剖腹产到现在1个没有

0
分享至

前言

上海一位产科主任时常想起十年前那个深夜,刚做完一台剖腹产,手术服都湿透了,手上的血都还没擦干净,门外已经排了七台手术在等,现在呢?她所在的区级医院,分娩量直接从高峰跌去六到八成,产科成了没人愿意来的“冷门岗”。

“我又不用养孩子这个无底洞,凭什么不敢买几万块的包?”这番话,听着刺耳,却扎了太多年轻人的心。生育观念,怎么说翻就翻了?这场巨变,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十年一夜:从生命绿洲到职业荒漠,产科医生经历了什么?

“救救产科!”2024年,资深产科专家的哀嚎激起千层浪,这背后是新生儿数量创下1949年以来新低的残酷现实,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产科病房的冷清,是一个个从业者的生存困境。



上海一家区级医院,有位产科主任最近总是愁眉不展,她想起十年前,产科可是医院里最抢手的科室,那时候,她刚做完一台剖腹产,手术服湿透,手上的血还没洗干净,门外已经排了七台手术在等。



值夜班连做八台剖宫产都不算稀奇,床位更要提前半个月抢,来晚了只能睡走廊加床,如今呢?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不只这一家医院,上海不少区级医院的分娩量,比巅峰时期跌了六到八成,有的甚至直接关停了产科,普陀区妇婴保健院最火时,一个月接生五百多个宝宝,现在最多也就两百个。



湖南某三甲医院的产科门诊,从前拥挤得像菜市场,挂号排队拐几个弯,如今有时候一上午也见不到一位孕妇,江西定南县有家医院更无奈,2024年全年只接生了32个宝宝,却还得养着十几名医护人员。



就算没有产妇,负责接生、护理和急救的五组人马也得随时待命,硬撑一年,亏了三百多万,更残酷的是,产科还没回暖,幼教行业的冬天也来了,一位干了十几年的幼儿园园长说,她所在的教育集团,旗下幼儿园从12家缩减到4家。



以前家长抱着折叠床通宵排队抢学位,现在老师得拎着传单上街拉生源,见到带孩子的家长就赶紧递资料,上海浦东有家民办园更夸张,2025年开学季,50个孩子配备了28名教职工,某公办小学一年级只招到22名新生,老师却有23位。



少子化的影响,还蔓延到更多和孩子相关的行业,北京一家母婴店老板感叹,以前家长买奶粉成箱囤,现在买两包纸尿裤都要犹豫,店里一辆标价1999元的婴儿车,挂了三个月无人问津,最后打五折才卖出去,从业二十年的产科医生,因为大半年没做过复杂手术,在2025年技能考核时手生得厉害,直接被扣分,就是现实。



压垮年轻人的三座大山,背后竟是一场观念的静默革命?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生了?不是不想,而是压力太大,生不起,也养不起,这背后是压在心头的三座大山,第一座山,是经济压力,今时不同往日,上个世纪养孩子能有饭吃就可以了,哪怕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也敢生。



可现在不同了,年轻人追求“高质量养娃”,从备孕到怀孕再到生娃,每一步都需要花不少钱,在孩子生出来之后需要花钱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现在的年轻父母注重对孩子身体心理的双重高质量培养,什么都想给孩子好的,开销自然就高了,可是一对年轻夫妻是很难承担得起太高的开销的,否则自己就得节衣缩食。



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光产检加生孩子就得花近一万块,后续奶粉、尿不湿、早教班、兴趣班轮番花钱,再加上每个月雷打不动的房贷,哪一项都压得人喘不过气,有研究说,女性每多生一个孩子,收入平均会下降17%,上海有位女程序员,刚查出怀孕没多久,工资就被降了15%,休完四个月产假回来,原本负责的核心项目早就换了人。



升职加薪的事儿自然也黄了,男性当爸爸后也不敢松懈,既要扛起家庭经济重担,又因为职场竞争不敢随便请假,更现实的是,很多企业没有完善的育儿支持,哺乳期妈妈找不到合规的母婴室,所谓的弹性工作制大多只是“纸上福利”。



这让职场父母陷入“要么带娃要么工作”的两难,第三座山,则是观念变了,老一辈觉得生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可现在的年轻人,把这当成了一道得慎重考虑的选择题,过去养孩子是“能养活就行”,现在讲究“精细养”。

从早教启蒙到心理疏导,从兴趣培养到人格塑造,哪一样都不敢含糊,而且带孩子的精力成本也让人扛不住,双职工家庭请不起育儿嫂、长辈又没精力帮忙的情况太常见了,独自带娃的辛苦,往往比想象中还难熬,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生孩子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少人觉得自己还没活明白,没攒够底气,不愿轻易把一个生命带到世上受委屈。



钱和职场,真的就是全部原因吗?不,往深了说,这背后是一场价值观的静默革命,“我又不用养孩子这种‘无底洞’,凭什么不敢买个几万块的包吃个几千块的饭了?”这种发言,与其说是自私,不如说是一种觉醒。

它代表着年轻人开始把个人幸福感放在了首位,开始挑战“养儿防老”、“传宗接代”这些传统观念的绝对权威,这是一种从“责任本位”到“个体本位”的深刻转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精神诉求。



寒冬里透出光:产科幼儿园的自救,能否点亮希望?

面对这片“寒冬”,社会是否只能束手无策?当然不是,已经有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有长沙的几家报社和国企,已经开始调整政策,不仅办起了职工托管班,实打实落实产假,还帮员工申请生育补贴。



尽力帮大家平衡工作和家庭,其他行业也没坐着等,都在主动找出路,政策层面也在跟进,产科方面,很多医院加快了转型,拓展产后康复、孕前咨询等服务,医生从过去专注开刀的匠人,转变为管理全周期的健康管家。

有的医院还开设免费助产士门诊,增加单人间病房,靠提升服务体验来吸引孕妇,江西赣州有家妇幼保健院就做得不错,2024年接生近7000个宝宝,分娩量不降反升,靠的是过硬的难产急救技术,以及全程陪产、产后康复等贴心服务,幼教行业也在摸索新路,那位园长把自己管理的园区改成托幼一体。



不仅接收3岁以上幼儿,也收1到3岁的宝宝,既方便双职工家长,也稳住了生源,杭州、成都、深圳等城市开始试点社区托育、企业托班,把老旧小区的闲置空间改造成托育点,努力缓解接娃难、托娃贵的问题,各地的鼓励生育政策也在陆续落地,上海直接向生育家庭发放3000元补贴。

产假期间企业要交的社保,政府承担一半,四川广元通过政府补贴,把托育费从每月3500元降到1450元,不少地方已将无痛分娩、辅助生殖等项目纳入医保,国家层面也明确了方向,包括完善产假制度、落实个税扣除。



提高多孩家庭公积金贷款额度等,变化虽不大,但确实在发生,通辽已有些家庭因为这类补贴,开始认真考虑生育,更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爸爸主动参与带娃,拒绝“丧偶式育儿”,不少企业增设母婴室,推行弹性工作制,帮员工兼顾家庭和工作。

这些星星点火的尝试,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它们告诉我们,面对结构性问题,答案不是单一的“催生”,而是系统性的“赋能”,是构建一个让生育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全社会共同支持的环境。



别再催生了!迈向一个真正尊重个体的社会,才是答案

但要营造一个敢生能养的环境,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少子化不单是几个行业的寒冬,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次提醒,它促使我们去思考,怎样才能让年轻人不再为生育发愁?或许等到养育成本真正降下来,职场不再有生育歧视,托育和教育都有稳稳的保障,那时,产房里才会重新响起响亮的哭声。



但我们是否想过,如果年轻人最终选择了不生,这一定是个坏结果吗?这里,我们可能需要一次更彻底的认知颠覆,当生育不再是必选项,恰恰说明社会正在走向更尊重个体的阶段,这才是真正的进步,不在于人口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每个生命都能在有尊严、有保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从“数量社会”向“质量社会”转型,从“标准化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迈进,少子化,就是这个宏大转型最集中的体现,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它倒逼我们进行一场社会契约的静默革命,从基于人口增长的旧有模式,重构为基于个体幸福的新模式,这场革命的核心,就是“尊重”。



尊重每一个年轻人,无论他们选择生还是不生,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传统的大家庭,还是新兴的丁克家庭,未来的社会,不应该再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成功,不应该再把生育率和国家实力简单挂钩,未来的活力,或许不再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而更取决于社会包容性和个体创造力的总和。



这才是真正的强国之路,一个让想生的人敢生、不想生的人也活得精彩的社会,远比一个人口众多但人人焦虑的社会,更有韧性,也更可持续,说到底,少子化不是一道需要强行解答的数学题,而是一份需要我们共同书写的开放性答卷,答案的核心,不是数字,而是人,是每一个鲜活的、有梦想的、值得被尊重的个体。



结语

少子化不是要解决的人口问题,而是社会升级的系统考题,答案在于构建一个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的支持系统,未来社会的活力,或许不再取决于人口数量,而在于我们能否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提供坚实的土壤和包容的天空。

当社会不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成功,当每个生命都能自由绽放,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繁荣与强大。你认为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狗咬人引发命案开庭,9人闯门打砸酿血案,审讯时更多细节曝光

狗咬人引发命案开庭,9人闯门打砸酿血案,审讯时更多细节曝光

以茶带书
2025-11-14 12:51:21
医生被护士骂的理由能有离谱?网友:我一直以为护士是医生的佣人

医生被护士骂的理由能有离谱?网友:我一直以为护士是医生的佣人

解读热点事件
2025-11-13 00:15:03
11.15围棋赛事:三星杯半决赛第2场丁浩胜金志锡,中国队提前夺冠

11.15围棋赛事:三星杯半决赛第2场丁浩胜金志锡,中国队提前夺冠

每日棋事
2025-11-15 21:06:26
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只有此一人,真的漂亮,而且很媚,媚而不俗

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只有此一人,真的漂亮,而且很媚,媚而不俗

乡野小珥
2025-10-19 14:41:29
赵心童晋级决赛,特鲁姆普落败,国手表现不佳,成绩有所下滑

赵心童晋级决赛,特鲁姆普落败,国手表现不佳,成绩有所下滑

铿锵格斗
2025-11-15 07:46:38
霍思燕这件衣服太宽松了吧,练个瑜伽都快走光了,是故意的吧

霍思燕这件衣服太宽松了吧,练个瑜伽都快走光了,是故意的吧

情感大头说说
2025-10-26 03:25:09
突发特讯!日本男足海报在日本引发巨大争议,引发高度关注

突发特讯!日本男足海报在日本引发巨大争议,引发高度关注

天光破云来
2025-11-15 15:20:40
苹果二号人物,正式退休!库克发文

苹果二号人物,正式退休!库克发文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5-11-15 08:15:35
刚刚预报:最低温-3℃,阵风9~10级+阵雪!青岛下半年第一场雪或将出现在……

刚刚预报:最低温-3℃,阵风9~10级+阵雪!青岛下半年第一场雪或将出现在……

鲁中晨报
2025-11-15 07:31:27
外媒:中国加紧备战,23年在西太演习耗资1100亿元,占国防开支7%

外媒:中国加紧备战,23年在西太演习耗资1100亿元,占国防开支7%

文史旺旺旺
2025-11-14 19:49:25
U22国足vs韩国U22:拜合拉木、汪士钦、王博豪首发,李昊出战

U22国足vs韩国U22:拜合拉木、汪士钦、王博豪首发,李昊出战

懂球帝
2025-11-15 18:40:08
杭州母亲偷看00后女儿手机大吃一惊:月薪九千元的女儿每月花五千元购买秒回师服务

杭州母亲偷看00后女儿手机大吃一惊:月薪九千元的女儿每月花五千元购买秒回师服务

观威海
2025-11-15 15:06:06
新加坡总统公开警告中国,要想世界和平,中国得放弃一样东西!

新加坡总统公开警告中国,要想世界和平,中国得放弃一样东西!

南权先生
2025-11-14 16:17:25
一战打醒开拓者!杨瀚森打爆10号秀,给机会,他不比状元弗拉格差

一战打醒开拓者!杨瀚森打爆10号秀,给机会,他不比状元弗拉格差

金风说
2025-11-15 14:51:20
韩国媒体惊呼:这位球员竟登顶亚洲市场价值榜首

韩国媒体惊呼:这位球员竟登顶亚洲市场价值榜首

星耀国际足坛
2025-11-14 23:51:41
“她老了怎么办?”母亲纵容漂亮女儿退学,评论区网友清醒发言!

“她老了怎么办?”母亲纵容漂亮女儿退学,评论区网友清醒发言!

知晓科普
2025-11-01 18:53:51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野田佳彦、石破茂接连公开反对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野田佳彦、石破茂接连公开反对

政知新媒体
2025-11-15 21:11:14
若中日再次爆发战争,结局会如何?俄罗斯和美国看法一致​

若中日再次爆发战争,结局会如何?俄罗斯和美国看法一致​

寻途
2025-11-04 21:16:03
大陆愤怒升级,马英九、洪秀柱出面表态,新党:和平统一不是退让

大陆愤怒升级,马英九、洪秀柱出面表态,新党:和平统一不是退让

影孖看世界
2025-11-15 18:19:11
万亿巨头深夜公告!股东拟转让市值184亿元股票,押宝储能?

万亿巨头深夜公告!股东拟转让市值184亿元股票,押宝储能?

证券时报e公司
2025-11-15 09:34:55
2025-11-15 21:51:00
叹知 incentive-icons
叹知
历史不是注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
4842文章数 37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亲子要闻

你不知道的内幕,中国婴儿怎么喝上奶粉的?为何现在离不开奶粉?

头条要闻

高市对华挑衅后日本同时被四国痛批 特朗普划清界限

头条要闻

高市对华挑衅后日本同时被四国痛批 特朗普划清界限

体育要闻

樊振东和他的尖子班 勇闯地表最强乒乓球赛

娱乐要闻

钟嘉欣婚变风波升级!被骗婚?

财经要闻

小米之“惑”

科技要闻

撕掉流量外衣,小米还剩什么?

汽车要闻

"冰彩沙"全配齐 红旗HS6 PHEV预售17.88万起

态度原创

房产
数码
健康
家居
教育

房产要闻

共话产业变革下的投资新思维与新机遇|蓝湾财富论坛精华

数码要闻

两个月最高涨价60%,路透社称三星内存芯片价格飙升

金振口服液助力科学应对呼吸道疾病

家居要闻

现代简逸 寻找生活的光

教育要闻

成都初中老师全运会摘银!更意外的是,她是政治老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