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罗帅宇坠楼事件”引爆网络,通报出来后,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官方详细通报了,还有很多人不信?我当时写了一篇回答,对通报内容做了逐条分析与论证,收获了50多万阅读、1.5万赞同,人们的汹涌质疑可见一斑。
眼下,“野人小孩事件”又面临同样的情况——追踪调查出来了,甚至放出了视频,很多人依旧不信。就像某位大V讥讽的:事件刚发酵时,一帮人喊政府介入,相关部门介入干预并通报了,他们又不信。
![]()
为什么不信?仅仅是因为大家都活在阴谋论里吗?我想不是的。且不说这篇追踪调查中的诸多疑点与漏洞,网上的分析已经够多了,单就“通报体”本身而言,就天生缺乏可信度。
“通报”一词在汉语中往往指代上级对下级传达指示的书面形式,本质上属于权力话语,传递的是权威与秩序。换言之,这更像一种居高临下的告知,类似法院驳回起诉裁定书,而非回应大众关切的沟通与解释。
因此,“通报体”中时常充斥着冷漠与疏离,缺乏情感与诚意,光是读罢就令人心生抵触与反感。何况这种形式如今更被滥用,导致仅剩的内容与信息也被僵化与空洞的语言所取代。
“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哪个部门?谁在调查?
“已依法依规处理”,依的哪个法?哪条规?
“相关责任人已被处理”,谁处理的?如何处理?
“网传不实,请勿传播”,为什么不实?什么是实?
没有主体、没有细节,全是套话,看似语言在场,实则责任缺席。这样的通报究竟能传递多少真相,服务的是大众知情权还是事态的平息,不免让人怀疑。以至于不少人一看到蓝底白字,就生出一种“又开始洗地了”的条件反射。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在高度开放的网络信息世界,人们已经能够通过视频、当事人的发声、群众证据等多个渠道判断真伪,而当官方通报与多方证据明显矛盾时,“通报体”这一原本用来增强信任的形式,反倒削弱了人们的信任,进而陷入一种尴尬的悖论:越是想用通报平息质疑,越是让人觉得“又来了”“果然又是这一套”。
“野人小孩事件”的追踪调查就是如此,尽管写得看似详细又不失温情,但读完立刻就会察觉到不对劲。
说到底,互联网时代是权威叙事向民间叙事转变的时代,公众需要的不只是被告知真相,而是参与其中发现真相。当视频、直播、网友挖掘等方式不断挑战官方话语权的时候,“通报体”这种垂直的信息发布机制不仅显得过时,也显得傲慢。
人们相信某个权威,并不是相信其本身有多么伟光正,而是相信他能利用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资源、更广的渠道,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可久而久之,当这些信息徒留形式、没了价值,甚至暴露出系统性的不诚实后,信任也就随之崩塌了。
这可不是小事,社会信任的萎缩会导致一连串的不良后果,影响远超“大家不信某条通报”这么简单,而是会动摇公众与权力之间最基础的沟通机制。
首先是在信息层面,一旦公众不再信任“通报体”,信息链的逆转将不可避免。官方信息的可信度会低于民间爆料,哪怕前者发布的是事实,也可能会被认为是在文过饰非,甚至在各方声音中成为最不受信任的那一个。
其次是舆论层面,一旦公众的不信任成为惯性,便会出现逆向逻辑。只要官方否认,人们就会选择相反的解释,“网传不实”变成“那肯定是真的了”,“排除他杀”变成“那八成有问题”,“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变成“那这事儿要凉了”,导致官方越是辟谣与澄清,越多的“阴谋论”就随之产生。
再就是治理层面,“通报体”一旦失灵,传统的权威形象必然遭到削弱,公众对每一件事的要求都会变高。以前是一个声音,全国接受,现在是空口无凭,拿出证据,比如视频证据、完整细节、调查报告。以前一个通报就能解决的事,现在要反复几次,甚至动辄就要出动联合调查组,导致治理体系陷入疲态,成本直线上升。
我们的社会目前就处于这个阶段且更严重,不仅不信“通报体”,任何以权威为基础的叙事都不信——不信机构、不信专家、不信媒体。
可以看到,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看似被动的公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主动,虽然这不是他们自愿的,但大部分压力确实在治理层面。换言之,信任危机实际上是治理危机,解决之道也要从治理层面入手,当然前提是要看到问题且愿意直面问题。
至于最终会是什么结果,是选择挽回公众信任,还是破罐子破摔,那就不得而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