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中国人而言,红色是极致的存在,而霁红作为红中翘楚,数百年来令无数人倾心,明代收藏大家项元汴更是盛赞其为“历代名瓷之首冠”。这门曾为皇家专属的精湛工艺,历经岁月变迁一度濒临失传,直到当代匠人重拾薪火,才让这抹传奇红韵重归大众视野。
文丨本刊记者 赵玉国
图丨耕道堂
前不久,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十件霁红釉重器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啧啧称赞。高59厘米的玉壶春瓶、口径逾43厘米的缸、近70厘米高的水滴瓶……它们在古代经典器型的基础上,体积都有所增大,不仅还原了传统霁红釉的“宝石质感”,更突破“大件难成”的行业瓶颈。
![]()
当代霁红釉瓷器十件
![]()
霁红釉水滴瓶
高69.2厘米 宽36厘米 底18厘米
耕道堂出品
![]()
霁红釉玉壶春瓶
高59厘米 宽26.7厘米 底18.7厘米
耕道堂出品
![]()
霁红釉葫芦瓶
高53.4厘米 宽33.8厘米 底17.2厘米
耕道堂出品
这十件霁红釉重器均出自景德镇耕道堂之手。在一场名为“十载淬炼·霁红国色——景德镇耕道堂10周年盛世华章雅器赏鉴会”上,工艺美术界、当代陶瓷领域、文博收藏界专家、学者齐聚现场,对展出作品给予了高度肯定。
据介绍,霁红釉被视为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皇家之色”,属高温铜红釉范畴,因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多用于宫廷祭祀、又称“祭红”。其烧造需在1300℃以上高温还原气氛中进行,氧化铜呈色对窑温、氧气含量极为敏感,稍有偏差便可能釉色发黑或发灰,明清时期便有 “千窑一宝” 之说。
现存霁红釉珍品多藏于公立文博机构,民间难得一见。耕道堂则用十年光阴坚守这份传承,经数百次釉料调试与烧造试验,攻克配方与技术难关,成功恢复这一传统皇家釉色工艺。此次鉴赏会不仅是其十年成果的展示,更让传统霁红釉从博物馆走向大众视野。近日,耕道堂更是名列景德镇市2025年非遗工坊名单,这也标志着其十年的探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如今,十件霁红釉重器惊艳亮相,这抹明丽温润的红不仅是古釉的重生,更是中国传统工艺“活在当下” 的生动注脚。这份独特魅力让懂它的人赞不绝口,他们也从各自视角,聊起这抹红的过去与未来,为耕道堂的十年留下满是温度的建议。
![]()
王建中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该是“复刻式”的静态留存
在陶瓷历史上,高温红色釉的烧造难度本就极高,它不完全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有时窑内的温度、气氛的变化,都会导致最终出窑的效果。为了这一抹纯正的红,耕道堂坚持了十年,这份坚守很不容易。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该是“复刻式” 的静态留存,而应是活态的延续。接下来我很期待看到,耕道堂不仅能把古代霁红釉技艺继承好,更能借这些技艺为载体,把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新审美融入进去。
陶瓷美学终究要融入生活美学,不管是历史上的瓷器,还是当下的创作,都该如此。耕道堂的霁红釉,从色彩学上讲带着一种温润的灰色调,不张扬却极显高雅。耕道堂如今的工艺,绝对不输古代官窑,甚至在不少细节上已经实现了超越。十年的坚持与成果,只是耕道堂发展的一个阶段总结,眼下更该思考的是未来的定位——已经做到了“继承好”,下一步该如何为这个时代、甚至下一个时代留下独特的印记?这或许是接下来要重点探索的方向。
![]()
章 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教授、传统陶艺与创新研究所所长
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敢于开拓新赛道
“霁红” 能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就意味着它有一套特定的规范。熟悉工艺的人都知道,古代霁红釉的烧造极不稳定,成品率堪称“百里挑一”。如果我们始终抱着“必须完全贴合传统规律” 的执念去复刻,难度会非常大。其实换个思维或许能打开更宽的天地:“做霁红不只是做一门传统工艺,更是做一种“霁红文化”。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分为“霁红时代” 与“霁红新时代”,不必强求每一步都复刻“地地道道” 的传统工艺。
陶瓷创作和烹饪很像,光有配方、数据是不够的。数据对了,器物该有的“味道” 可能还是不到位。艺术需要感知,要是永远不敢越传统的“雷池” 一步,做出的或许是合格的工艺品,却难成有生命力的艺术品。耕道堂现在已经解决了核心技术问题,接下来可能会进入一段在精神层面、艺术层面探索的时期。这个阶段,“创意” 和“广泛合作” 会是关键,多与不同领域的创作者、设计师合作,或许能碰撞出更符合当代审美的新形态。
![]()
霁红釉梅瓶
高48.7厘米 宽24.5厘米 底13.6厘米
耕道堂出品
![]()
霁红釉苹果尊
高28.9厘米 宽38.7厘米 底21.5厘米
耕道堂出品
![]()
霁红釉冬瓜尊
高38.6厘米 宽31.3厘米 底21.8厘米
耕道堂出品
![]()
陈步一
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学会文博学院院长
期待一种更高维度的探索
在景德镇,从事陶瓷文化、陶瓷产业的人很多,但真正能沉下心在实践中与古人对话的并不多。耕道堂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文化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要在实践中“活”起来。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霁红釉器物,能明显感受到耕道堂的努力已经结出了好成果。这些凝聚着当代工艺与思考的作品,未来也一定会成为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
作为一家现代企业,耕道堂应该发挥现代企业的优势:比如放开器型设计,去发现更多专业人才,让优秀的造型设计师参与进来。我们要学的是古人对工艺的敬畏与创新精神,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共同为陶瓷事业发力。对耕道堂来说,前十年是“找到古人,贴近传统” 的第一阶段,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更要带着这份积累往前走。或许可以在“单色釉” 这个大方向上多下功夫,而红色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能把中国传统单色釉的魅力做到极致,那会是另一种更高维度的成功。
![]()
乔 岳
天津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让霁红釉的美渗透到日常场景里,
做到“霁红无处不在”
在所有陶瓷品类里,霁红釉瓷器无疑是其中格外夺目的一朵花。大家平时常见青花瓷、各种彩瓷,但从审美层面来说,单色釉才是陶瓷美学的“最高级”。在单色釉里,红色又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类,耕道堂选择以霁红釉为核心方向,这个切入点非常好。霁红釉从古至今都是最难烧造的品类,没有之一。
如今看到耕道堂能把霁红釉这项古老技艺重新展现出来,而且釉色这么纯净、雅致,现场展出的器物色彩还非常稳定,这足以说明你们的釉料配方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我觉得耕道堂可以往艺术化方向转化:单色釉不像青花瓷能通过画片融入吉祥寓意,或许可以在霁红釉器物上加入精细的雕刻工艺,但要始终保持釉色的统一性和配方的标准性;造型上也可以融入更多当代元素,比如设计更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器型,只为给人带来更舒适的使用体验,让霁红釉的美能渗透到日常场景里,做到“霁红无处不在”。
![]()
霁红釉天球瓶
高46.2厘米 宽31厘米 底16厘米
耕道堂出品
![]()
霁红釉缸
高33.2厘米 宽43.3厘米 底23厘米
耕道堂出品
![]()
奚文骏
中国古陶瓷独立学者、“御堂佳器” 明清瓷器收藏品牌创始人
从传统走来,会有无限去路
从历史脉络来看,霁红釉的烧造曾经历过两次关键断档:明代是在嘉靖时期,清代则是在咸丰时期。清代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景德镇御窑厂被迫停烧;后来恢复生产时,霁红釉其实已经绝烧了。耕道堂能把霁红釉器物烧得这么大,在当下是很少见的。要知道,即便当年唐英督陶时,他烧出的霁红釉也会出现颜色不稳定的情况,足见耕道堂在工艺控制上的功力。
说实话,在霁红釉这类单色釉上,能做的文章其实不多。单色釉的核心魅力,一是釉色本身,二是器型设计。而器型恰恰是当代陶瓷创作的一个难点,但反过来想,这也意味着器型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可借鉴的信息、可尝试的方向其实很多。我们常说“学习古代是来时的路”,但未来去向哪里,其实有无限可能,我很期待耕道堂能在这方面有更好的探索。
![]()
曹一飞
耕道堂主理人
把古人的美翻译给当代人
作为一名年轻匠人,与霁红釉打交道的日子更像一场和历史的“深度对话”,既有手作的温度,也有较劲的执着。第一次亲手配釉时,我才懂什么叫“千窑一宝”。同样的釉料配比,窑温差一度、气氛偏一丝,烧出的红就可能从“宝石般的深沉” 变成“灰蒙蒙的败笔”。老一辈说“霁红釉认人”,起初我觉得是玄学,后来才发现,那是釉料在和匠人的手感、耐心“对话”。
这份敬畏里也藏着我们这代人的小倔强——会偷偷在传统配方里加一点自己的理解,比如尝试有限度地调整一点烧造工艺,但绝不敢丢了“凭经验守窑”的老规矩,就像在老地基上盖新楼,根得扎稳。现在90后总说“要做自己”,对我们而言,霁红釉的传承不是复制粘贴,是让老手艺带着我们的体温活下去。
守着老工艺,最怕它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我们这代匠人,既要做“守艺人”,也要做“翻译官”,把古人的审美翻译成当代人能懂的语言。说到底,和霁红釉相处的日子,像在和一位脾气古怪的老朋友打交道。它考验你,也成就你。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份“红” 在手里发烫,也在时代里发光。
![]()
霁红釉石榴尊
高41.4厘米 宽41.2厘米 底21.2厘米
耕道堂出品
![]()
霁红釉水洗
高16.5厘米 宽43.1厘米 底25.2厘米
耕道堂出品
(本文节选自2025年第11期《中国收藏》杂志)
编辑丨王何
校对丨郑爽
设计丨周倩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中国收藏杂志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
一本杂志,还有“试听”双重体验。音频及视频号讲述的背后故事,都将在杂志独家呈现。
创造无价
一个月40元的投资,贵吗?知识无价,独立的观点无价,带给您的精神财富更无价。
全年12期 订阅价480元
邮发代号2-688 订阅热线1118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