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糖尿病,不少人都会认为这是个“老年病”。其实不然,有一种糖尿病高发于青少年时期,且症状隐匿不易察觉。专家呼吁,高危人群及时筛查是关键。
第1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共创1型糖尿病友好社会”早筛倡议与科普公益行动启动仪式暨世界糖尿病日专题媒体发布会在京举办。呼吁各界推动1型糖尿病“早筛查、早干预、早管理”,构建理解、包容、支持的1型糖尿病友好社会。
![]()
这种糖尿病高发于青少年
我国有经典1型糖尿病人群约60万,数量居全球第三,高发于10—14岁。据统计,近50%患病家庭遭受中到重度经济损失,约有15%的家长放弃工作全职照护。青少年1型糖尿病群体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5.6%和15.6%,显著高于健康同龄人。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李国强主任在致辞中强调:“1型糖尿病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儿童造成严重影响,不仅直接威胁孩子的生命健康,其伴随的急重症风险更是带来沉重的管理压力。守护小糖人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校园共同给予这一群体更多关注与理解,为下一代筑造坚实的健康长城。”
“小糖人”症状更隐秘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分为3期,进展隐匿。患者在1期、2期几乎没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多因急重症送医被“突然诊断”,此时疾病已进展至3期,自身胰岛功能几乎衰竭。持续的高血糖会引发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可导致脑损伤、肾衰竭等长期不可逆的损伤。
30%-40%的1型糖尿病儿童首次确诊是因酮症酸中毒紧急送医。酮症酸中毒急重症是1型糖尿病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人群在10岁前进展至3期,预期寿命将缩短16年。
高危人群早筛是关键
据介绍,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风险,患者的一级亲属是高危人群,他们的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5倍。《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明确推荐在高危人群(如一级亲属等)中检测胰岛自身抗体,筛查亚临床期1型糖尿病(即1期和2期),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降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早期筛查可将酮症酸中毒发生可能性降低90%,住院率降低92.5%。
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2期患者通过早期免疫干预,可为患者延缓1型糖尿病2期进展至3期近3年,部分患者延缓近10年未进展至3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曹冰燕教授坦言:“早期筛查将推动1型糖尿病患者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一个人’走向‘一家人’,推动诊疗模式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干预’。胰岛自身抗体是1型糖尿病早期筛查的决定性指标,大部分三级医院都能检测。早期筛查,能帮助家庭提前识别风险,及时干预并进行长期管理,减轻中长期负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洁
编辑/张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