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当ChatGPT能写诗作画,当AlphaFold破解蛋白质结构,当AI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是否也曾暗自思忖:在这场智能革命中,人类的位置何在?我们引以为傲的智慧,究竟特殊在何处?
为此,我们郑重推荐一本恰逢其时的译著——《我心:人工智能与真实智慧的边界》。这不仅是一本关于AI的科普佳作,更是一封写给人类智慧的情书,一场重新发现自我的精神之旅。本书的中文译者刘燊教授将作为主讲人,在集智俱乐部即将发起的「」中,带领大家深入探讨“量子意识”这一前沿议题。
为了对意识问题进行系统探讨,集智俱乐部联合浙江大学教授李恒威、北京语言大学讲师刘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江、厦门轻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CTO十三维共同发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晓力教授、厦门大学周昌乐教授作为科学顾问,跨越理论与实证、功能与现象、生物与人工的视角,全面深入研讨意识这一现象本身。重点探讨当代主流意识理论的核心主张与分歧,神经机制与主观体验之间的桥梁,以及AI意识、脑机接口等技术如何重塑人类意识主体的边界与文明的未来。
量心量脑丨图文
赵思怡丨编辑
![]()
书籍信息
中文书名:《我心:人工智能与真实智慧的边界》
英文原名:《iMind: Artificial and Real Intelligence》
作者:[加]穆罕默德·埃尔马斯里(Mohamed I. Elmasry)
译者:刘燊
出版时间:2025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技术的洪流中,找回智慧的锚点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奇点临近的时代。每天,新的AI突破占据着头条,引发着兴奋与恐慌交织的复杂情绪。而在这片喧嚣中,本书作者穆罕默德·埃尔马斯里博士——一位在微芯片和人工神经网络领域深耕半个世纪的先驱——却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本质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最近的注意力如此集中在人工智能上,而几乎忘记了真实智慧?”
“为什么我们要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去争辩人工智能的未来,而不是其人类原型——真实智慧的未来?”
这些提问,宛如在技术的狂欢派对上按下静音键,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在追逐人造智能的同时,我们是否正在遗失对自身智慧的理解与珍视?
埃尔马斯里博士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背景,带领我们穿越从微芯片到心智连接的广阔知识疆域。他不仅是技术的建造者,更是智慧的沉思者。在这本书中,他将50年的研究心得融汇成一次对智能本质的深度探索。
你的大脑:宇宙中最精妙的“机器”
让我们暂时抛开对AI的惊叹,来重新认识一下我们自己头脑中这个真正的奇迹:
想象一下,有一个设备,它的重量仅约1.5公斤,却包含了100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连接。它每天处理着海量信息——从识别面孔到理解语言的微妙含义,从回忆往事到创造全新的想法——而所需的能量仅相当于一个昏暗的灯泡。
这个设备就是你的大脑。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不仅能处理信息,还能感受贝多芬交响乐中的悲怆,能因一句诗而落泪,能在暗夜中怀抱希望,能为了爱而牺牲自我。它不需要软件更新,却能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学习、适应、成长。
书中有一个精妙的比喻:如果我们的大脑是一部智能手机,那么它在出厂前就已经预装了成千上万个“应用程序”——从呼吸、心跳的调节,到识别母亲面孔的能力。而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还会自主添加十倍于此的新应用。
这种设计的精妙,让最先进的AI系统也望尘莫及。
跨越边界:从硅基芯片到碳基智慧
这本书最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搭建起了连接人工智慧与人类智慧的桥梁。埃尔马斯里博士以工程师的精确和哲学家的深度,带领我们穿越四个层层递进的系统:
在人工智能层面,我们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因为它们是我们设计的;在微芯片层面,我们掌握从物理到化学的制造原理;但在大脑层面,我们需要生物学的知识才能理解其运作;而到了心智层面,我们不得不引入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甚至精神科学。
这种复杂性的层级跃迁,揭示了人类智慧独一无二的特质。正如作者指出的:“对于人工智能和微芯片,我们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因为它们就是我们设计的。但人类自身的设计仍然充满着许多未解之谜,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完全了解自身的运行机制!”
书中对这些系统的比较既富有启发性又谦卑——在赞赏AI能力的同时,从不低估人类智慧的深度和广度。
超越物理:精神生活的科学价值
在技术讨论往往止步于物质层面的今天,《我心:人工智能与真实智慧的边界》勇敢地迈出了更为大胆的一步——探讨“身体之外”的维度。埃尔马斯里博士认为,正念、冥想和精神生活不是科学的对立面,而是完整理解人类智慧的必要组成部分。
他分享了自己儿子的真实经历:在经历重大手术后,除了专业的医疗护理,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关怀对他的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亲身经历让作者更加坚信:真正的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精神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
这一部分或许是最具争议的,但也是最具启发性的。在一个被数据和算法主导的时代,重新思考意识、意义和超越性价值,或许正是我们需要的平衡。
智慧老龄化:一份生命之旅的指南
作为一位刚满80岁的长者,埃尔马斯里博士对“健康老龄化”的探讨格外真切动人。他不仅从科学角度分析了大脑老化的过程,更从个人实践出发,分享了保持认知活力的具体方法。
他的每日习惯包括午睡、冥想、阅读写作、旅行——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实践,背后都有着坚实的科学支撑。特别是他对午睡的推崇,挑战了现代工作文化对休息的偏见,回归到对人类自然节律的尊重。
这一部分不仅对长者有价值,对任何关心自己长期认知健康的人都是珍贵的指南。
为什么此刻你需要阅读这本书?
在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今天,《我心:人工智能与真实智慧的边界》提供了三个独特价值:
首先,它提供了一种平衡的视角。在AI被过度炒作或过度恐惧的两个极端之间,本书提供了一种理性而温暖的中道——赞赏AI的能力,同时不低估人类智慧的独特价值。
其次,它恢复了整体的智慧观。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本书勇敢地进行跨学科整合,从微芯片到正念冥想,从算法到精神生活,这种博学多才的探索方式本身就是对碎片化时代的治愈。
最重要的是,它回归到人的价值。在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论争中,本书始终将人的福祉、人的潜能、人的尊严放在中心位置。
智慧之旅的邀请
《我心:人工智能与真实智慧的边界》这个书名取自本书的英文原名“iMind”的意译。作者解释说,其中的“i”代表着人类心智的所有美好之处——智慧、信息丰富、有教益、有趣、创新,尤其是,富有想象力。
这或许正是本书最核心的讯息: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应向外寻求替代品,而应向内发掘那些使我们之所以为人类的特质——我们的创造力、同理心、洞察力,以及追求意义的天性。
《我心:人工智能与真实智慧的边界》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重新认识自我、珍视人类独特智慧的邀请。在这个技术飞速变革的时代,它为我们提供了思想的锚点和心灵的指南。
愿你在这趟阅读之旅中,重新发现那个最熟悉又最陌生的奇迹——你的心,你的智慧,你的存在。
书籍购买链接
作者介绍
穆罕默德·I. 埃尔马斯里(Mohamed I. Elmasry),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工程师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荣休教授,美国人工智能安全中心成员。出版图书20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学生多成长为学术界、业界的领导者。
译者介绍
刘燊,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集中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量子认知等;入选“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青年英才、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青年;出版图书5部。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80余篇;主持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余项。
意识科学读书会
从神经元放电到自我意识的涌现,意识是人类最稀松平常的主观体验,也始终是科学中最迷人的问题。在“我是谁”的终极追问下,当我们深入意识的机制与机理,会发现更值得深思的是,无论是神经机制的功能整合、信息的跨脑区传递,还是现象意识的主观性质,不同层面的问题都在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挑战:物理过程如何产生主观体验?功能计算如何关联现象感受?局部神经活动又如何整合为统一的意识?而要回答这些问题的并不简单,它可能会挑战我们对世界和实在,乃至科学方法本身的理解。
为了对意识问题进行系统探讨,集智俱乐部联合来自哲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复杂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发起,跨越理论与实证、功能与现象、生物与人工的视角,全面深入研讨意识这一现象本身。重点探讨当代主流意识理论的核心主张与分歧,神经机制与主观体验之间的桥梁,以及AI意识、脑机接口等技术如何重塑人类意识主体的边界与文明的未来。
详情请见:
-一年一度特惠-
![]()
1.
2.
3.
4.
5.
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