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厚重的珞珈山庄,昨日的樱花瓣已成追忆,东湖的秋风拂过老图书馆的窗棂时略过一丝凉意。
作为武汉大学2005届计算机系学子,我虽未能有幸在校园里聆听到刘道玉老校长的教诲,却在四年校园时光里,处处感受到他留下的精神余温。应当说,他的人格魅力、影响力自他任校长以来,包括他离开武大之后,步入武大的学子们都会在不同场合、不同氛围,不同语境下受到他的精神魅力感召。
![]()
刘道玉老校长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刘道玉老校长对武汉大学、对我国教育改革之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任校长期间,他率先推行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转专业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倡导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允许学生自由组织社团等,使武汉大学被誉为“全国高校中的深圳” 和 “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
武大的美,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在晨光中舒展,是樱花大道的春潮裹着书香漫溢,更是一种自由包容的学风在每一处角落静静流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刘道玉老校长的拓荒之功。老校长对武大的贡献,是刻进校园肌理的改革力量。1981年,他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执掌武大,推行学分制、转专业制等一系列创举,打破了僵化的教育模式。正是这份开放,让我得以在计算机系的专业课之外,跨院系选修文学与哲学课程,在工科的严谨与人文的深邃中找到平衡。那些年,实验室的灯光与学术沙龙的热议相映成趣,“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校风,让我们在求学路上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短短七年间,武大从科研沉寂跃居全国前列,“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美誉,正是老校长改革成效的最佳见证。
![]()
刘道玉虽然为武大的发展日夜操劳,但他总是精神矍铄出现在课堂和论坛会上
追忆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教育界,应当说:路虽艰但履之健,何故?刘道玉老校长是穿云破雾的燃灯塔。在恢复高考的关键时期,他奔走呼号、积极筹划,让无数青年重获求学机遇;他提出的“教育要培养有思想的人”的理念,打破了“唯分数论”的桎梏。其推行的教改举措,后来成为全国高校的通用制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
刘道玉与同学们在实验室
退休后,他潜心著述、深耕创造教育,用一生践行“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良知”的初心。刘道玉先生晚年更是美誉全球。1985 年获得法国密特朗总统荣誉勋章,1987 年获得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 年获得英国剑桥名人中心颁发的20 世纪银质功勋章,2018 年获中国好教育颁奖盛典烛光奖。
作为受益于这份教育理念的学子,我深知,老校长留下的不仅是武大的崛起,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勇气与方向。
有幸成为老校长耕耘厚植的沃土上长出的一支健康小苗,才有了今天的我。人们常说:潜移默化的力量从来就是无孔不入和无坚不摧的!我“攻书不畏难”的坚韧和不服输的性格与武大四年的滋养不无关系,与刘道玉校长潜移默化之力量不无关系。我扎实的理科教育背景和我在武大养成的自信,使我在疫情期间“一阳”较重后遗症身体虚弱的状况下,一次考取了《专利代理师资格证书》,成为律师界的双证律师。
![]()
陈维律师
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梦到重回母校,看着计算机系的学弟学妹们有的在静静看书,有的在激烈争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是福还是祸?从他们那阳光、靓丽的脸上我又看到了我们尊敬的道玉老校长开创的包容、开放的学术氛围;又看到了母校创立的跨专业学习交流的热潮依旧涌动......
老校长的精神从未远去。他如珞珈山的青松,风骨长存;如东湖的碧波,滋养后世。
是的,未曾谋面,却受益终身。刘道玉老校长,您的改革初心、教育情怀,将永远镌刻在武大学子的心中。愿樱花常开,学风永续,您的精神,将永远指引我们勇毅前行。
2025年11月7日,立冬。年越九旬多的刘道玉老校长竟在这一天走了,相信,他会像蔡元培、江平老校长一样,成为永远的校长!
几天来,悼念刘道玉老校长的氛围尚未消弭,朋友圈,同学群,多是对先生的怀念、追忆、敬仰的诗文和挽联。
今与法律界前辈周锡亮律师合写挽联,敬送先生,一路走好:
道不拘常,急国需才,开高校新风似深圳;
玉自生辉,顺逆无争,留公望私誉滋后人!
责编/郑好;编发/新媒体经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